瞅瞅,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
将事情的性质,从为自己争口气,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
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
其中吹捧最热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
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
随着变革的进行,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
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唯物)学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
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方学想打开局面,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
这也意味着,不论方学多么优秀,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
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
每一期周报上,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
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名为唯物学。
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学文章。
解缙可不惯着他们,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
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守法为民、公正真实。
十六字真言一出,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
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唾骂也罢,抵制也好,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而且,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理学大儒的批判,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
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
当然,那些人选择唯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朝廷的支持。
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就是最好的表态。
既然朝廷支持,那自然就有人去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
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
现在理学急需一个大动作,重振自家的声威。
编写一部巨著,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陈景恪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毫无阻碍的全票通过了。
本来朱标计划,在翰林院内部设立一个机构,召集三五百人进行编撰。
然而陈景恪却直接将这个数字扩大了十倍
“先辈留下的书籍浩如烟海,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关系国民生计……”
“我们既然着手编写这部文献,那就做到最好……三五百人根本就不够用。”
“我建议,从全国挑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齐聚洛阳编撰此书。”
“人数暂时就定为五千。”
五千?众人都震惊不已。
本来他们以为,这次修书最多也就是宋朝《太平御览》那种规模。
虽然也是大功一件,可有先贤事迹在前,总归是少了点震撼。
现在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低估陈景恪的气魄了。
五千人参与,堪称史上之最啊。
两相比较,《太平御览》就不值一提了。
然后就是隐隐的兴奋。
如此庞大的人数,此书的规模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若编成,必将是华夏文明一大盛事。
对所有参与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怎么说呢。
总编纂有资格在华夏史书上单开一页,普通的参与人员,也能在族谱上单开一页。
但……
朱标皱眉道“这……规模如此之大,所需费用定然不小。”
“现在朝廷到处用钱,若是因此耽误了变革就不好了。”
陈景恪笑道“陛下无需担忧,现在朝廷不缺钱。”
“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的让这些钱粮流动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为世人提供便利。”
说到这里,他朝朱标使了个眼色。
朱标虽然不明白他要做什么,但出于信任还是点头道
“也好,那此事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该如何做咱们下去再详谈。”
诸位大臣都非常激动的齐声赞颂陛下圣明。
之后众人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今日的会议才算结束。
然后三名儒家学士一溜小跑的离开了,显然是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
等人都离开之后,朱标才问道
“景恪,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编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不成吗?
陈景恪这才将原因和盘托出。
“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施行。”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
“南洋那边的局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我估计那些土著势力马上就会有所行动。”
“到时候朝廷出兵南洋,正式施行大分封,必然会遭到儒生的反对……”
“编写这部文献,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抚,也正好借机把他们全都弄到京城看管起来。”
到了京城可就由不得他们了,离开了地方,他们就是没牙的老虎。
再难阻挠新政和新思想的推广。
这个方法不是陈景恪首创,而是老祖宗的智慧。
从汉朝开始,朝廷强势的时候就会找各种借口,强行把地方富户迁徙到京城周边居住。
包括地方上有名的贤人,也会被强行征召入京为官。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地方政治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陈景恪不过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了一下而已。
既削弱了地方政治力量,为变革扫清了障碍。
又可以集中文人的力量编修书籍,尽可能的将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保存好。
上辈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文献散佚,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巨大的损失。
至于《四库全书》,说是修书实为毁书。
好不容易逃过各种天灾**,保存下来的书籍,都毁在了满清手里。
这一世,陈景恪必然不会再让类似的事情重演。
等这部文献编纂好,他会用活字印刷术印上几千套。
然后在全国各地修建图书馆,将这套书籍放在里面。
不光是这部文献,其他所有的藏书能刊印的,就尽可能多的印刷出来。
每个地方都藏一套。
就不信还能全都失传喽。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