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帝王术,其中包含很多。</P>
平衡,包容,制衡等等。</P>
刘宏算是把帝王术玩明白的那一列。</P>
他活着的时候,外戚,宦官,士族,大方面来说,属于三足鼎立平衡这三方势力, 共同治理国家。</P>
往小了说,个州郡的地方官吏,包括宗亲,都在其中,都在刘宏的掌控范围内。</P>
但,有些事情,不是刘宏一个人能解决的。</P>
属于国家体制问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改变的了。</P>
刘秀,当初建立东汉的时候,废除了丞相职位,建立了三公。</P>
其本意,就是在于让天子独揽朝政,把责任划分的更细致。</P>
不会再有丞相这种能跟皇权抗争的职位在。</P>
三公,就相当于三个丞相,各司其职,最终决定权在天子。</P>
本意是好的,但刘秀明显高估了“九二零”他的后代。</P>
这些后代,就没有几个人能勤快的处理所有朝政。</P>
权利确实不在丞相手里了,但分别到了宦官,外戚手里。</P>
官宦,外戚轮番掌权,虽不是丞相,但行驶的却是丞相的权利。</P>
反观三公,反倒是成了一个名誉职位。</P>
官职确实够大,但一点实际作用都没有了。</P>
包括九卿,也是如此,被架空了大半。</P>
刘秀能想到这些么?</P>
像举荐制,从西汉就开始。</P>
这种举荐制度,也同样有着很大弊端。</P>
官官相护,官员之间相互包庇,关系复杂,就像是大树的树根一样,真想动一动, 非常麻烦。</P>
东汉后期几次党锢,就是如此。</P>
牵扯的人数太多,导致连天子都不敢往深了追究。</P>
追究的深了,连给他干活的都没了。</P>
再看看董卓入京之后的表现,就能看出,跟刘宏那样的政治大家完全是两个概念。</P>
董卓刚刚入京的时候,本意是想跟士族一起治理国家。</P>
所以,对袁绍忍让,对士族忍让。</P>
给了很多士族,地方官吏,觉得给这些士族足够的好处,这些人就不会反他。</P>
但其结果,很糟糕。</P>
被他册封为地方官吏的士族, 一群白眼狼。</P>
这就是董卓的政治稚嫩之处。</P>
李然也曾经想过,如果把他放在董卓的位置上,会怎么做?</P>
跟董卓一样,李然也会选择跟士族合作。</P>
天下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治理的,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官员。</P>
就必须重用这些士族,因为只有士族这些人,读过书,有能力去治理国家。</P>
但是李然绝对不会简单的让这些士族去上任。</P>
册封官职可以,但其家人,必须留在洛阳,不准带走。</P>
另外,派遣的这些士族,可以担任太守,刺史等职位,但军权绝对不能让这些人一 把抓。</P>
可以让麾下的都尉,校尉级别的军官,特别是凉州嫡系军官,跟随这些文人一起上 任。</P>
一个管理白皙,嫡系军官,则是要把县兵,郡兵抓在手里。</P>
如此一来,还有所谓的关东诸侯么?</P>
这些文官,靠什么反?</P>
袁家这种最重要的士族,更是要谨慎谨慎再谨慎。</P>
还让袁绍担任渤海太守?</P>
若是李然在的话,想都不要想。</P>
袁绍连洛阳都出不去。</P>
哪怕是给袁绍三公之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出了洛阳。</P>
只要把中原管理好,其他边境州郡,有什么资格跟朝廷叫板?</P>
刘虞?刘焉?陶谦?</P>
在已经稳定中原的大势下,这些人敢得瑟么?</P>
董卓作为一个武将,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些,还是太单纯,说白了,还是玩不过这 些文化人。</P>
别说董卓了,就连袁绍这个文化人,也快要被他麾下的谋士折腾疯了。</P>
袁绍作为最有可能获得天下的诸侯之一,他麾下的谋士,猛将非常多。</P>
光是谋士,就能有一个加强排的赶脚。</P>
要不历史上的荀彧,去邺城转了一圈之后,为什么去找了曹操?</P>
真以为是曹操人格魅力那么大啊?</P>
其实,就是袁绍那能人太多,有名气的谋士太多,没有荀彧的位置了。</P>
就跟诸葛亮一样,不想抱大腿。</P>
有句老话说的好,公鸡多了不下蛋。</P>
袁绍现在就是这样。</P>
谋士太多,就会为了‘争宠’而不合。</P>
田丰,沮授,审配为代表的冀州本土士族。</P>
许攸,郭图,逢纪为代表的外来士族。</P>
曹操评价袁绍,谋而不决,也没错。</P>
文化人,最显着的一个标签,就是无理辩三分..…</P>
这两派谋士,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能争论的面红耳赤,非要争出个高下。</P>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导致袁绍一脸懵逼,都不知道应该听谁的。</P>
双方可谓是水火不容。</P>
袁绍活着,还能压得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