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大胜跟大败的心境肯定是截然相反啊。</P>
沮授无声叹息。</P>
袁绍喜爱张邰跟高览二人,觉得张邰跟高览两人比较聪明,能够培养成一方帅才。</P>
但沮授一直不怎么看好他们两人。</P>
年纪轻轻,那些聪明,只不过是小聪明而已,想成为一方主帅,统领一军,哪有那 么简单。</P>
看看鞠义就能明白。</P>
三十多岁,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有了足够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担任一方 主帅。</P>
相比而言,沮授更加看好颜良文丑两人。</P>
虽说没那么聪明,但恪守本分,对自身的定位也清楚,就是将才。</P>
其实,沮授也跟袁绍提过建议。</P>
前往代郡的五万兵马,颜良文丑里面,随便一人即可,然后以他为监军,哪怕是面</P>
对李然的主力兵马,照样能坚持到邺城主力抵达。</P>
可袁绍不听啊,觉得沮授跟颜良,或者文丑一起出征,这两人肯定是听沮授的。</P>
沮授的权利太大,对他自己不利,所以直接给拒绝了。</P>
再看看李然一方。</P>
麾下四大将,哪个不是身经百战。</P>
就算是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李然还不敢轻易让他们领军为一帅呢。</P>
从来都是李然亲力亲为,自己为主帅,坐镇中军,才更稳妥。</P>
至于袁绍。</P>
曹操评价他,干大事而不惜身,这句话也没啥毛病。</P>
主要原因,在于袁绍的地位, 一直都是高高在上。</P>
袁绍巴不得,他一直坐镇邺城,随便派遣几个将军,把天下打下来,送到他手上。</P>
能不吃苦,尽量不吃苦,能不出征,他就尽量不出证。</P>
至于麾下的普通兵马,不好意思,连能看见袁绍的机会都没有多少,更不用说跟袁 绍说几句话了,天方夜谭。</P>
这跟袁绍的出身,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P>
而李然则是截然相反。</P>
出身平民,从微末起家,对待每个人都是一个态度,并不会因为你是普通百姓就不 搭理你。</P>
也不会因为你是士族,豪族,就格外热情。</P>
有个词叫做,接地气。</P>
李然身上具备这种特质。</P>
另外,曹操跟刘备身上也有这种气质,这也是为什么,在后世,曹操跟刘备粉丝最 多的原因之一。</P>
沮授提出建议:“主公,我们还需要三天左右才能抵达上谷郡。”</P>
“以我之见,不如把上谷郡让了吧,直接让张邰退往渔阳郡。”</P>
“跟鞠义会合,然后我们再与李文轩进行决战。”</P>
若是许攸,郭图这两人在的话,肯定跳出来反对,那毕竟是一个郡呢,怎么能说让 就让?</P>
但沮授是正确的……</P>
袁绍就算是能够在张邰落败之前赶到,最终也是跟李然匆匆决战。</P>
本身就是士气不稳,兵马疲乏,肯定是胜少败多。</P>
以空间换取时间,在渔阳郡好好整顿兵马,提升士气之后,再跟李然决战,更加稳 妥。</P>
至少一点,绝对不会出现之前的惨败。</P>
因为有一个男人在渔阳郡,这个男人就是鞠义。</P>
在对战公孙瓒的战争中,界桥之战是一个转折点。</P>
随后还有龙狙之战等等,这些大战,不夸张的说,功劳全都是鞠义的,因为每次都 是他为先锋。</P>
而且,沮授也明白,在整个袁绍阵营中。</P>
唯一一个能打了大场面,唯一一个有帅才之相的人,就是鞠义。</P>
至于袁绍?</P>
咳咳……</P>
还是安心当个主公就好,上阵打仗,实在不是袁绍的强项。</P>
这一点,袁绍自己也清楚。</P>
所以,在沮授提出让出上谷郡之后,袁绍没有过多犹豫,直接答应了下来。</P>
派遣快马,通知张邰撤退,退往渔阳郡,跟鞠义会合。</P>
而袁绍则是带领十万大军,转道,也前往渔阳郡。</P>
李然一方,在占据代郡之后,没有过多停留,几乎是跟着张邰的屁股后面,也杀到 了上谷郡。</P>
按照李然的设想,张邰麾下那两万残兵1.1败将,他也不着急吃。</P>
而是采用围点打援。</P>
你袁绍要不要救援?</P>
只要前来救援,就必须跟他打野战,李然的骑兵就会发挥出最大作用。</P>
哪怕是袁绍领军十万,李然也信心, 一口气直接给吞了。</P>
李然没想到,张邰竟然连上谷郡都不要了,直接带兵跑了。</P>
轻装上阵,连粮食都不要了,直接跑路。</P>
张邰能跑,但李然不能追啊。</P>
因为李然的粮草还都在代郡呢,需要慢慢往前线运送。</P>
追上去没粮食吃,那才尴尬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