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和袁圣的通信(2 / 2)

“大哥,你看的这是什么?”弟弟以为是情书,拿过去一看,是一堆自己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公式。

张志飞头也不抬的回答道“中国人的饭碗。”

“啥?”弟弟妹妹被他的回答给懵住了。

张志飞没有继续理会三人,他是真的被袁老师独特的思维给惊呆了。

以前即使有着答案,他还是感觉找不准方向,现在却感觉近在咫尺,有种自己快要成功的感觉。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张志飞一门心思投入到了农学的学习上,常常往返于燕京农业大学、轧钢厂、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之间,他的学识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

一有疑惑他就去主动请教燕京大学教授王彦昌,他老人家也给自己解释不清的,就标记出来,汇总的一定数量后,写信告诉袁圣。

期间他又给袁老爷子写了一封信,还是以学生的身份写的,并且把自己的构想侧面告知了袁老师。

他不相信袁圣能坐得住,一个注定走上科研道路的人,骨子里的那种社会责任感,会不自觉的推动他深入研究下去的。

还未等到袁圣的第二封书信,系统空间的庄稼可以收割了,总算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大跃进的后遗症已经出现了,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1958年冬季粮食价格依然开始上涨,食物定量开始不能足额发放。

张志飞这段时间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学习,在工作上也是随大流,并未拿出任何建议,他是真没有时间。

这个时间他就会吐槽自己的系统,隔壁四合院穿友都是一键播种、一键收割、一键加工,到他这里,却什么都要他自己亲力亲为。

本身种粮的技术就不高,加上空闲时间又少。区区三亩地的庄稼,张志飞硬是收割了三个周,要是农民伯伯和他一样的效率,估计都得饿死。

所幸结果不坏,经过三个周的收割,张志飞收获了小麦120多公斤,产出80公斤左右的面粉。收获水稻300多公斤,产出大米180多公斤。

除此之外还收获了一些蔬菜、土豆等。

他们兄妹四人从此就再也不怕没饭吃了,哪怕在自然灾害的三年,他们也能安稳度过,这让张志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粮食收割之后,没了紧迫之心的张志飞,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杂交水稻和弟弟妹妹的学习上,他非常清楚,这个年代只有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也只有杂交水稻才能解决目前吃不饱饭的问题。

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就算在改开之后,刚开始的那些个大老板、暴发户,大多人都慢慢的被淘汰了,留下的都是爱学习的,尽管可能他们不是学习书本的知识。

杂交水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上一世有人说袁圣和自己的团队,凭借一腔热血,养活全球10多亿人口,并非空穴来风。

自己没有人家的思维、格局、能力,在研究下去,也只能到达袁圣早期三系杂交水稻的水平,后续只能等待袁圣亲自下场了。

袁圣的第二封书信,里面最为重要的不是知识,是他自己终于放下了对红薯的研究,转而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看来其已找到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比上一世提前了6年时间。

有着系统奖励的开卷答案,张志飞侧面告知袁圣一些知识,他便抓住了核心要义,进步很快,理论知识完善的很快,就差实验了。

张志飞也在袁圣和王教授的帮助下,基本上掌握了三系杂交水稻的要点,目前就是缺乏实验数据。

只不过燕京这个地方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实验产区,杂交水稻要发展,最后还得看袁圣在安江的实验结果。

张志飞想了想,挑选了符合时代,看着像自己研究的,袁圣目前还不确定的知识,邮寄给了袁老第三封书信,供袁圣参考。

他相信,这一世国人绝对不会再有那么多人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