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名震列国的魏武卒(1 / 1)

一场改革的兴起,必将源于思想的变迁和整合。而正是在一次次的军事交锋和政治角逐中,吴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邃的军事理论。

《汉书·艺文志》一书中就集中著录了《吴起》48篇,可惜后来佚失,流传至今还剩下《吴子》6篇,即《图国》、《治兵》、《论将》、《料敌》、《变化》、《励士》,这应该是后人借着吴起的名声而作。当然,其中也继承了吴起大量的谋略和思想,吴起注重国家军事力量的加强,同时还争取国家和军队集团内部的协调与统一,一旦国家出现“四不和”,就只能止戈息武。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强调一个国家内部要“和”才可以出兵打仗;打仗之前军队内部要“和”才可以出征;出征列阵,每一个环节都要“和”才可以进战;具体到战场之上,军队作战相“和”才可以获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在《吴子兵法》的《国图篇》中也提到,对于士兵而言,如果知道君王能够爱其命、惜其死的话,即使碰到危难,将士也会以进死为荣,以退生为辱。如此,便能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早就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被后人引为军事上的不朽概论。吴起在其军事思想中,也继承了孙武的思想,并在《料敌》篇中提出,了解和分析敌情,对整个战场敌我双方的优劣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应变》篇中,吴起根据战场局势千变万化,随时根据实际调整战略部署的思想,论证了如何应对仓促迎敌,敌众我寡、敌人断我后路、敌人凭借险要殊死顽抗甚至是四面楚歌等战场情况。

此时的魏国,虽然表面看起来无比的强大,但是在军士的战力和勇力上,比之秦国的老弱残兵尚且有所不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吴起的眼中,不过是一句大话、空话。面对战场局势的千变万化,再完美的计划也赶不上变化,一支军队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完全依靠数量是不行的。相比于数量,其质量更为可贵。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必要有优秀的将领和卓越的士卒,二者相辅相成,严格赏罚和训练,统一号令。

于是,训练魏武卒的思想,便在吴起的心中产生。

吴起认为,要让一个士兵安心地离开家园、离开父母、离开妻子儿女,就必须要免除其后顾之忧,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所依、有所仗,更要让军士齐心、奋勇杀敌。所以,吴起将魏军帐下的士卒家中的徭役赋税等全部免除,严格标准以选拔魏武卒。

正如一匹劣马无论多么拼死劳力,也不可能日行千里一样,一支素质不合格的军队,无论其士卒多么肯拼命,也无法达到战略目的。所以吴起开始挑选兵士,他要打造一支转战天下而不败的铁军。要想入得吴起的法眼,一个士兵的体力必须过硬,他必须在半日内跑完整整一百里。如果轻装上路,也许很多人都能进入吴起的军队。难就难在参加考试的人必须身着全身铠甲,另外还要背负十二石的弩 弓(一石约合今天30千克,十二石就是360千克,不过这只是说弩 弓的拉力,而非其重量,否则恐怕无人能够达标)、50支箭,还要手上持戈、腰上挎剑,携带三日口粮!即使在营养丰富、训练技术已有很大提高的今天,一个士兵要达成这样的任务也不容易,可以想见吴起的标准是多么高,又可见他心中对这支未来的铁军抱着多大的希望。

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吴起还是挑选出了一些人。吴起当众宣布:“从今日起,你们家里的徭役和田宅租税全部免了!”欢声雷动。但他们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因为吴起对他们的要求只会更严格,他们执行的任务也只会更危险。千锤百炼,这支队伍终于可以上战场初试啼声了——这就是战国初期名震列国的魏武卒。

吴起带兵,不辞辛劳,放着可口的美味不吃,空着华丽的帐篷不睡,而是与贫苦的士卒同吃同住。行军时,他留着车马不乘不骑,而他自己的粮食也像普通士兵那样亲身背在身后,兵士们看了,都觉这位将军与别个不同,他是“自己人”。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杀了自己的妻子来换取为将带兵之权的人,他心中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温情,所以这都是吴起收买人心的手段。这些手段都见效了。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疮,吴起张开嘴巴,亲自为这位兵士吸脓,清理溃烂的伤口。这个兵士当时感动得热泪直流,而周围看着的兵士也都愿意为吴起以死效力。

但是,这个长疮兵士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反而号啕大哭,以头抢地。旁人不解,就问她:“你儿子不过是一个普通士兵,吴将军亲自为他吸脓舔疮,你不觉高兴自豪反而哭哭啼啼,这到底是为什么?”她哭道:“你有所不知,他父亲也曾在吴将军麾下做兵士,他也曾生疮流脓,而吴将军也俯身为他吸脓舔疮,于是他作战时就只知有将军号令而不知有自己,一往无前地向前冲,最后战死沙场,连尸首都没有找到。如今将军又为我儿舔疮,我将来要到哪里去收我儿的尸骨呢?”

带着练成不久的魏武卒,吴起出任了西河郡守一职。西河是秦、魏两国交界处,此前两国已经在此打了七八年的拉锯战,双方互有攻守,互有胜负。然而吴起来了,情形一下子得到改观,他不想再与秦人耗下去了,他要的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将西河之地划入魏国的版图,叫秦人永远不能染指。于是他不再纠缠于具体战役的枝节,而是首先布下全面的战略部署。他从少梁出兵,急行军,迅速攻占元里(今陕西澄城南面)、临晋(今陕西大荔东面),又守之以重兵,在这一片建立了永久的堡垒工事。而临晋前面就是秦国重镇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境内),栎阳的正前方就是秦国当时的都城泾阳。对于秦人来说,吴起已经达到了他们的家门口,这叫他们如何不心惊?

就在秦人为自己的生死忧虑纠结之时,吴起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兵直取郑地。如此,吴起已在秦国土地上狠狠划了一刀,刀锋起处在北面的庞繁,收处即是南面的郑地,两地之间以东,秦国只剩下洛阴(今陕西大荔东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两个据点,它们当然不久便被吴起轻松收入囊中。至此,整个西河与秦人再无干系,而这距吴起戍守西河之日才不过两年。

失去了西河,也就失去了东进的机会,若不能将之收复,秦国将始终被困在西方贫瘠的土地上,被人视作夷狄而无法翻身。于是不甘心的秦人屡次发动反击,想要夺回西河,但均被吴起坚守击破。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人卷土重来,这次他们集结了50万的大军向东杀来,最后在魏国重镇阴晋城外列阵布营,情势危急万分。不过,自以为必胜的秦人再次被吴起打个落花流水,输得非常难看。

原来,吴起不仅始终未曾放松魏武卒的训练,而且为了保持其高昂的斗志和士气,还亲自设计出了一整套的激励机制。每次战胜后,他都请魏文侯在军中举办庆功宴会。这不是简单的庆功宴会,而是分成三六九等,正式如宫廷宴饮。首先,在战场上立了“上功”的兵士给请到第一排就座,他们的桌面上猪、牛、羊三牲俱全,且享用最贵重的金、银、铜等餐具;而立了“中 功”的兵士则给安排到第二排,只能吃到猪肉,而且只能用铜餐具;最可怜的是那些寸功未立的兵士,他们只能坐在最后一排,而其餐具也不过是些陶罐,他们只能坐在别人看也不看或者投以鄙夷眼色的角落里,默默地看着那些立功的人满脸笑容地接受魏文侯的嘉奖,闻着他们觥筹交错之际酒杯激荡震散出来的酒香,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是给人抛弃的孤儿。这还不算,宴会结束后,还在大门外对兵士的家属论功行赏,以嘉奖他们对家人投身行伍的支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吴起的这种激励办法一直持续了三年。三年之后,只要有敌人来入侵,那么入伍的士兵不待将帅的命令就自发地穿好甲胄,准备好武器,因为他们的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希望自己能在下次的庆功大会上做到第一排,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这次秦国50万大军来犯,魏文侯也有些慌了,他问计于吴起。吴起却胸有成竹,他只是将从未在战场上立功的士兵里挑出5万人,准备用他们来对付城外的秦人。

果然,这5万渴求立功的士兵上了战场,就像是饿久了的猛虎突然看到肥肥的羊群,于是个个以一当十,拼力厮杀。士兵作战勇猛,吴起又指挥得当,两个条件加在一起,终于将秦军击溃。阴晋之战也是军事史上少数以少胜多战役中的著名例子。此后,吴起在魏国的战神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的第一位兵家大者的谋略是多么的强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