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丝绸之路的波动(2 / 2)

一曲奏罢,耿秉起身整理自己的衣服,远望洛阳城中,几只纸鸢欲要挣脱那线,随东南大风朝西北而去。再看那邙山外的先祖帝陵,曾经的显赫人物多少已经化做尘土?

一闭眼,耿秉便能记起当初自己儿时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记忆。仿佛那几千里辽阔的疆域,一一向自己走来,边关处狂沙漫卷,火焰怒吼着焚烧,无数只秃鹫遮云蔽日地飞过,只有那羽毛纷纷扬扬的笼罩而下,无数壮志男儿倒在金戈铁马中,无数张日渐模糊的老人、小孩、妇女面容,或者微笑、或者哭泣、或者无情,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呐喊声,天边雷动的战鼓像是头顶轰轰隆隆的雷声,仿佛在催促:前进,前进、前进!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四月,耿秉再次上书,认为时机已到,请求汉明帝刘庄发兵攻打北匈奴。此次耿秉之上书,已经不知是他第几次请战。但这次却和过去不同,从汉明帝经常想起问政的举动中,不难看出,刘庄已经和自己一样,早已枕戈待旦、厉兵秣马多年,千秋霸业,在此一举。

耿秉认为此战必开,因为今中原富庶,健儿骁勇,粮秣充足,正是北击匈奴的大好时机!他还认为,要彻底杜绝西北边患,必须要彻底剿灭匈奴势力,只有如此,才能寻求西北诸境的持久安宁。此外,他还力主战争的目的即是要消灭战争,因此皇帝陛下应痛下决心,出兵剿灭匈奴,勿要给子孙留下后患!如能成就此等恢宏大业,汉明帝必将名垂青史,受到万代景仰!刘庄听罢,顿感激情洋溢,这更加激发其北击匈奴的雄心壮志。

是故,耿秉之琴音才得以有如此雄壮激扬之感。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天下之大,却很少有人能够和耿秉合奏一曲,更不谈懂得他的万丈豪情和不世雄心,但是耿秉并不孤独,因为他知道,洛阳城中,有一个人一直很了解他,甚至还被他引为知己。此人正是西域番僧摄摩腾。二人虽然在对待战争上的意见不一致,却也因为对方的才学而生出了惺惺相惜之心,是故二人时常一起论政,耿秉认为胡人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力主通过战争,迫使匈奴、羌人等归附中原王朝。而摄摩腾则认为天子应该广传佛教,以佛法感化世人,营造祥和生平之大千世界。耿秉虽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对其才学和心胸,却是殊为敬佩。是故,耿秉曾经多次相劝,希望摄摩腾能够入朝为官,自己可以向皇帝保举他,以便其在修身之时,也能够兼济天下。

摄摩腾总是一言以拒之:时机未到!

一日,刘庄与群臣刚刚收到西北战报,言及窦固所领大军在西北战场上大胜。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刘庄窃以为自己必将成为千古明君,受万世景仰。当晚,刘庄单单召班固入朝觐见。此时班固正在全力写就《汉书》,此次入朝,刘庄就是希望一向刚正不阿的班固能够为其此次功业,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明帝问及班固将如何记述其功过时,班固只答如实记述。再次试探之下,明帝见其无听从自己直言、大肆渲染自己功绩之意,遂着人赏赐,也算是留下人情。是夜,刘庄夜不能寐,对自己一生之功过反复考量,最终难以出结果,不知不觉之间,已是酣然如梦。梦中忽见一个身高一丈六尺的金人,身上放着光芒,从空中飞进了宫殿。

次日,刘庄在大殿之上,向群臣问及此事可是有何意指。耿秉之好友傅毅也在朝为官,平日里亦和摄摩腾等高僧有过接触,于是,他上得前来,欣然答道:“西周太史苏由推测,一位大圣人在西天诞生。这位圣人降临人间只为救苦救难,其信义,于一千年后就能传入我国。屈指算来,那时至今将近千年,陛下梦到的金人,大概就是这位圣人!据臣所闻,现在西域有位神人,其名叫‘佛’。陛下梦见的必定是他。”

耿秉听闻,甚是惊奇,心想莫非这就是摄摩腾所说的“时机”?于是当堂告诉刘庄,自己与一位得到高僧摄摩腾颇有交情,此刻他已经返回西域大月氏。陛下可以着人西去拜谒,正好此时西域已经贯通。

刘庄听后兴趣大增,遂命人去西方求取佛的真意。于是选派博士弟子秦景等十二人,择黄道吉日,前往西域寻佛求法。他们沿洛水而上,向西行去,一路可谓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到达大月氏。只见大月氏举国上下,寺院众多,宝塔林立。秦景等人随即采买大量佛像佛经等物。完毕之后,忽见摄摩腾与另一高僧竺法兰早已经等在那里,秦景诸人尚未说明,他二人便已经知晓其来意,并愿意随其东来,借帝王天威,弘扬佛法。一时间,东来寻求佛法的人,都视摄摩腾等为神人也。

因为两位高僧来时住在大月氏的鸿胪寺,“寺”之名,也是当地居民所称。故而后世相传,僧院都称作“寺”。“永平取经”归来之时,大部分佛经、佛像都是由一匹白马跋山涉水地背负而来,故刘庄特命将寺院命名为“白马寺”,以慰白马之功劳。

当然,以上都取自古代传说,真实与否现今难以考证。但佛教从东汉时进入中国,并在南北朝以后日益兴盛,则是不争之事实。并且佛教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与儒家、道家一起,成三足鼎立之势,维系着中国人的精神系统。

明帝善于以法律治理国家,而且法令分明。夜以继日上朝理政,幽暗屈枉之事必能陈清。朝廷内外没有宠幸偏袒的私情,身居王位亦没有骄傲自负的表现。依据实情判断案件,用刑至少只相当于前代的十分之二。因而后人在谈及治国之道时,无不首先称赞建武、永平二位皇帝时的政治。

史载刘庄“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可见其确实是一个十分勤政的皇帝,素有爱民之美誉。只是对待百官臣属、兄弟外戚,则善用严苛峻法进行控制,对待周边民族,则多以战事为先。是功是过,尚自难以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