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大汉内外之势(1 / 2)

于穆世庙,肃雍显清。</P>

俊乂翼翼,秉文之成</P>

越序上帝,骏奔来宁。</P>

建立三雍,封禅泰山。</P>

章明图谶,放唐之文。</P>

休矣唯德,罔射协同。</P>

本支百世,永保厥功。</P>

——刘苍《武德舞歌诗》《武德舞歌诗》为刘苍所做,是现存汉代唯一一首宗庙祭祀乐歌,它是合登歌、舞歌于一体的祭仪乐章。客观地说,这首宗庙祭仪乐歌的艺术创新是极有限的。众所周知,历代统治者视祭奠仪式为一项庄严的事情,朝廷所举行的祭祀仪式负载着统治阶级深厚、殷切的精神期盼,这也是历代祭颂文学的主旋律。郊庙祭祀乐章的制作者常常是享有特权名位显赫之人,由此,刘苍于东汉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

刘苍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重用和信任,一方面自然和刘苍的皇子身份有莫大关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确实有真才实学。到了刘庄死后、刘炟继位,刘苍几乎可以被称为汉朝一柱石,许多大事,刘炟在悬而不决之时,都会找刘苍进行讨论。</P>

刘苍是刘秀与阴丽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是刘庄的同母弟弟,其地位之显赫,自然不用多说。刘苍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受封为东平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被封为东平王,定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式就国,遂从洛阳徙居无盐,开东平藩王一族(此一族可以说是东汉王朝众多宗室藩族之中最为优秀的一族)。</P>

刘苍自我修养很高,无论学识见识,还是品德,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早在刘庄为太子之时,刘苍就得到了刘庄的器重,到了刘庄做皇帝,刘苍便得到更大的恩宠。例如每次刘庄外出巡游之时,刘苍便为其驻守洛阳,处理京城一应事宜。</P>

刘苍曾与大臣共同拟定了南北郊冠祀和冠冕车服等一整套礼乐制度,还曾多次谏劝汉明帝不要在春耕农忙时狩猎游玩,以误农事,虽然“忠言逆耳”,但刘苍的建议都为明帝听取。与当时王子们骄奢淫逸的作风决然不同,刘苍虽位居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尊贵地位,但却毫无骄纵之意。相反,刘苍因辅政期间“多所隆益、声望日重”,非常不安,便多次上奏请求辞去辅政之职,出所封东平王国,以维护皇帝的权威。这样,刘苍才在永平五年(公元62年)离开京师来到东平,但仍佩骠骑将军印。</P>

刘庄年仅三十六岁就驾鹤西去,所以到刘炟登上九五大位之时,刘苍依然活跃于朝堂之上,时常为皇帝建言献策。而且,刘苍也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侄子,心胸之宽广非刘庄可比,因此,在谏言之时,也就没有多少顾忌。这样一来,不仅成就了刘苍的忠臣之名,也使得刘炟虚怀纳谏的美名流传至今。</P>

一次,刘炟忽然召集刘苍入宫,言辞恳切之极。刘苍听罢宦官念完诏令之后,突然之间便觉察出会有非比寻常的事情要发生。果不其然,刘炟此次召集刘苍入宫,正是为商议大建刘庄守陵县邑的相关事宜。</P>

刘苍及至宫内,不等皇帝开口,便问及当前国家最大的实际是什么。刘炟当然知道,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刘炟刚刚继位,与匈奴的战争尚没有完全结束,年年征战致使国库空虚、百姓深受其害。刘炟是一代英主,怎么会不知晓民间疾苦呢?因此,刘苍极力反对大修守陵县邑的举措,认为修守陵县邑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资,还需要充足的劳力,非数年之功难以达成。而先帝在位之时,便不以好大喜功为荣,如此虚耗国力、劳民伤财的不智举动,如何能够慰藉先帝在天之灵呢?如果非要这样,无疑是自取灭亡。</P>

刘苍之言,也只有他合适说、能够说。因为乍听之下,实在很无理。这在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社会,是很难被容忍的。然而刘苍地位之高、资格之老,使他成为大汉朝臣当中为数不多可以这样对汉章帝刘炟说话的人。兼且刘炟素有心胸宽广的美誉,听罢此言,不但不会因为愤怒而做出错事,反而会嘉奖其忠勇敢言的行为。当然,若换了一般的官吏,即使刘炟再是宽宏大量,也必会治其一个不敬之罪。</P>

刘炟其实也并不是非要为刘庄修建守陵县邑,只是为了彰显自己孝顺先帝的心迹。而刘苍之言,不但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下台的台阶,还说得十分有道理,因此,刘炟欣然接受刘苍的谏言。刘苍也因此树立了其国之柱石的地位。皇帝刘炟一旦有难以决断的事情,便会千里迢迢地问询刘苍,请求他为国家排忧解惑。在刘苍的建议之下,刘炟在建初元年(公元76年),就确立了对外休战、对内求稳的安邦定国之策,不久国家稳定下来,人民重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然而,外部祸患并没有向刘炟、刘苍、三公九卿制定国策之时预料的那样,止戈息武。</P>

来而不往非礼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