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1 / 2)

祖龙这么一说,其他皇帝都可是向往起来了!

因为那才是最终的大杀器啊!

就像是武器排名一样,航空母舰就可以进入前十了。

但是我们华夏从来都是不想屈于人后的。

我们难道不想坐那个巅峰吗?

不想重新找回我们昔日的荣光吗?

是。不想。

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要落后于人,不断被别人肆意妄为的殴打。

人家想怎么欺负你,就怎么欺负你。

实力,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还是要自己做老大!

才会有和平!

才会有其他人的敬佩和发自骨子里的敬意,哪怕是装的。

这一点亘古至今从来没有变过。

什么时候说话才有话语权,就是要自身实力达到顶峰的程度!

达到能与之抗衡,或者说直接碾压对方,他们才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跟你讲话。

不然那趾高气昂的样子,那么多年,种花家还看得少吗?

处处我们要看其他人的脸色。

这种时候,也要一去不复返了把!

这种感觉,汉武帝可是太熟悉了。

就像是大汉之于匈奴一样。

从前,都是要看对方的脸色。

从大汉建立之初,要说汉高祖刘邦,都被匈奴给抓去了,都给围掳了起来,都不能平反自己内心当中的这断耻辱。

试想一下,能打得过功高盖世的相遇,却被匈奴人围困了,险些大汉就没有后面的江山。

匈奴当时的实里是有多强!

而我们当时的处境怎么样?

大汉之初,之前盘点中也提到过。

连皇上乘坐的马车,用来拉这个马车的马匹,都凑不齐四种花色一样的马。

所以可想而知,当时我们的战马是多么缺少!

是多么的弹尽粮绝。

而且经历过大秦当时的暴政,可以说老百姓饥寒交迫,横尸遍野。

大汉再也经历不了再一次的战争。

所以当时汉高祖刘邦只能选择隐忍。

忍,不是我们放弃了报仇的信念。

而是时机未到!

那些年我们一直在做着什么。

看似有的时候和亲,有的时候对匈奴的冷嘲热讽,选择淡漠处理。

就连汉武帝时候的匈奴,竟然还趾高气昂,见到皇帝都不跪。

或者是说,见到与之平级的人,鼻孔都要翘到天是去了。

和现在的蛮夷是如出一辙。

然而,如果不发展也就算了。

那说明是真的放弃了念头。

可是我们没有。

大汉虽然对匈奴冷处理了六十年。

但是在那六十年里,大汉时时刻刻都在发展自己的势力!

从之前凑不齐四种颜色的马。

到后来,大汉的战马已经和匈奴有了一战之力。

这战马的补充,不正像是现在的航空母舰的补充吗?

而现在的这些时候的发展,不正如大汉在那隐忍的六十多年一样吗?

所以忍,不是错。

躺平什么都不做是错!

显然,种花家并没有躺平,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展自己的力量。

这航空母舰的成功,不正如如此吗?

所以看到这里,汉武帝也是格外的激动。

这些场景,仿佛是历史的轮回一样。

明明播放的是华夏的后世,是种花家的事情。

可是越看上去,就越像是他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事情一样。

只不过用那些战马,换成了现在的航空母舰。

但是大局上还是一样的啊。

而且这种感觉,不少其他开朝时期的皇帝也是格外的了解。

朱元璋也是如此!

他时时刻刻为了大明的江山考虑。

那时候,矮脚鸡国都斩了大明的来使了。

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饶恕的罪孽。

这就没有将大明放在眼里。

但是后来,大明还是老老实实的发表了十五个不战之国。

为什么不战?

是恐惧吗?

当然不是。

当时的大明,可是以铁骨铮铮著称。

为什么不战,不还是要天下休养生息吗?

当时的环境,也跟大汉差不多。

都是从前朝的阴影中刚刚走出来。

那时候的大元,可比大秦要厉害的多了!

不是说国力什么的。

也不是说什么高瞻远瞩之类的话。

而是中原被迫害的程度上,可比当事大秦要残酷的多。

大秦老百姓死伤无数,这是对的。

但是大元难道不是吗?

而中原人在大元,还不被当成人!

就像是现在的大象国一样,是最低等的存在。

难道大元没有故事吗?

那时候的中原人,就连一匹驴都不如!

大元人可以随随便便宰杀,而且都不犯法!

可是但凡中原人瞪一眼大元人,那么都要被斩首。

就是在这么恐怖的一个观景之下,元朝末年,这样的环境还愈演愈烈。

就是在刚刚走处这么一个形同地狱一样存在的地方。

所有的老百姓也折腾不起第二次的战争了。

而且当时朱元璋也是开朝不久,天下不稳。

当前,还是要稳住局势才可以。

不然,也没有后来几百年的大明繁华。

所以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下,当然不可能说打就打。

哪怕是面对对方这样的嘲讽和侮辱,大明也选择隐忍下来。

有时候退一部,不是海阔天空。

试想一下,你打人的时候,拳头是不是要退后几寸,才有力道?

难道你打人的时候,挥舞的拳头,是直接打在敌人的脸上的吗?

不还是先要想后收自己的拳头?

而自己的拳头向后收的距离越大,也就相当于退后的距离越大。

最后打出去的拳头,才更有力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所以当时的大汉,与大明,都选择了隐忍不发。

先退后,再找准实际,一击闭命!

这就是大汉,与大明,当时在开朝不久,选择走的道路。

而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难道不是吗?

大汉与大明,之所以能够达到之前的十个盛世的前五名。

不是没有道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举错,他们才完成了前期的发展。

到了后面,才有了质一样的蜕变!

而再看隋炀帝杨广,先不说他触犯到了士族以及其他世家等等的利益。

就说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