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平去世,周勃重新担任丞相后,中央暂时进入了一段平稳期。】</P>
【中央平静了,地方上又开始出问题了。】</P>
汉朝初年。</P>
刘邦顿时精神了,中央的事情左右也不过那些,关键就在于此次诛吕、拥立皇帝的功臣集团,刘恒入京的种种作为已经证明了他能够很好的料理这些事情。</P>
但是地方?</P>
不是匈奴,若是匈奴,神迹不会用地方这个词。</P>
那么,地方上有什么?诸侯王——那些他登基后为了稳固统治,分封的异姓诸侯王。</P>
刘邦点点头,大约就是……不对!他猛然又否定了自己的推测。因为吕雉。</P>
按他对吕雉的了解,以及对吕雉能力的认可,吕雉执掌大权后,即使不能彻底干掉那些异姓诸侯王们,起码也能削弱他们的力量,让他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对中央挥刀而向。最起码不会在现在,在刘恒登基没几年的时候突然反叛。</P>
那还能有谁呢?刘家的诸侯王。</P>
吕雉看了他一眼,冷淡道:“你们刘家的诸侯王如何不会反叛?刘恒不过你的中子,又素无名声,他能够登基为帝,为什么其他人不可以?”不然,那个她又何必对刘邦的几个儿子严防死守。</P>
不要忘了,当时出力最大的还是刘襄,结果他却没能够登上皇位。</P>
【刘恒在登基后,为了加恩有功之人,也为了安抚宗室,他封赏了原有的刘姓诸侯王,又新册立了一批刘姓诸侯王。】</P>
【这一些被加恩和册封的诸侯王,也成为了拱卫皇帝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羽翼遍布汉朝各地,有力地对抗着此时骄横自傲的功臣集团,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帮助刘恒稳定了当时的情况。】</P>
【毕竟,在宗法制的条件下,同姓宗族的力量通常而言都是族长的重要倚仗。】</P>
【但是,数量增多的同姓诸侯王带来的,并不只有好处,它的弊端同样明显——这一点在明朝朱棣的事情上体现的就很明显,唐朝李世民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个例子。】</P>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P>
刘恒叹息,是啊,同姓诸侯王,给了他宗族上的支持后,同样带来源自同姓的特有问题:谋反篡位,争夺皇位。</P>
若说这个问题在他登基之初还并不明显、他对此也感受不深的话,在神迹降临、展示了大汉之后几个朝代的太宗故事后,就相当明确了。</P>
同样姓刘,凭什么你能够称帝,我不能呢?我的力量,同样不弱啊!</P>
汉朝初年。</P>
刘邦对此也很无奈,他的方案是三方制衡,以此维持大汉的平稳,这套方案相当行之有效——起码在刘盈死之前还是很好用的。</P>
但是刘恒,却不能沿用这一方案,毕竟,外戚的力量他是缺失的,而功臣集团的力量还因为拥立新帝有所上涨,因此,除了同姓诸侯王,他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P>
明朝,永乐年间。</P>
朱棣抽了抽嘴角,讲汉文帝的故事,为什么要把他提一嘴?</P>
不过,这些同姓诸侯王的问题倒是没有说错,他在这一点上早早就做了准备,削藩、荣养等手段已经用上了,此时大明的藩王可对朝廷根本做不了什么。</P>
唐朝,武德年间。</P>
李渊再次一口气哽在胸口,上不去下不来,让他胸口生疼。</P>
为什么要再次提起来这件事?为什么还要再往他伤口上戳一刀?</P>
他难道不知道吗?他不知道给二郎那么多权力、地盘会产生问题吗?他难道没有读过史书、了解同姓诸王的危险吗?</P>
可他有什么办法!二郎那么多功劳,他还能直接无视吗?</P>
虽然他当时确实没有立二郎为太子,但是那不是想着老大嘛……</P>
【刘恒封了哪几个诸侯王呢?】</P>
【他先是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P>
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P>
【除去三个皇子外,其他都是刘氏宗室,包括刘恒的兄弟之子。】</P>
【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同姓诸侯王拱卫皇帝的力量提高,但也助长了一部分心怀不满之人的力量,代表人物就是济北王刘兴居。】</P>
【刘兴居是谁?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三子,他的长兄就是当时大有继位希望的刘襄,他的二哥就是被封为城阳王的刘章。】</P>
【刘襄起兵,就是当时宿卫长安的刘章探知到消息后秘密传信提醒的,当时在长安的还有刘兴居,他们都打算拥立刘襄为帝,但却没能成功,反而被他们眼中不起眼的刘恒“摘了桃子”,而刘襄在次年就病逝了。】</P>
汉朝初年。</P>
刘邦既然推断出了问题所在,也不再那么在意,重新懒洋洋起来。</P>
左右不过是刘家内斗罢了,再怎么样都是刘家的事情——更何况,刘恒看起来就不是那样没有能力和把握的人,镇压叛乱并不困难。</P>
当然,这也是因为刘邦看到了神迹对于心怀不满之人的介绍。</P>
既然当时刘兴居二人想要拥立刘襄,那么刘恒能够不知道这件事情吗?登基已经有几年,刘恒必然知晓;那既然知道这二人原先的打算,他猜不到刘兴居对他不满、甚至可能反叛作乱吗?同样不可能。</P>
而若是刘兴居决定作乱,其他诸侯王就会跟随他?</P>
因此,这件事不大。</P>
至于说这个刘兴居八成要死,死就死吧,谁不会死呢。</P>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P>
刘恒也想起来刘兴居这个人,这个在他的记忆中根本没有占多少地方的人。</P>
不是别的,实在是刘兴居所谓的“造反”实在太过儿戏、太过微不足道了些,虽然打算造反,居然都不去认真探查情报,也没有选择一个好的时机,最后还没有打几下,就兵败自杀了。</P>
一点体验感都没有。</P>
【此时,刘兴居的二哥刘章也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势单力薄的刘兴居开始寻找起兵的时机,毕竟如果贸然造反,他的力量必然是不可能打得过中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