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整部《感应篇》,就会发现太上道祖告诫于我们的善行,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真正的善,并非专指救苦扶伤、放生赦罪等功德,那些凡是可以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心念和行为,其实都是善。</P>
我们能够在最普通的生活中做好最普通的事情,不因为一己私欲而伤害他人、他物,也不会放纵自己心魔而受到身心意三障的困扰,做好自己的修行而不累及于万物,这便是“善”的根本。</P>
发善心,不存在心念的大小;做善行,不存在功行的多寡,翻开不同的劝善经典往往会发现,祖师们着重强调的是一点善心,若心念起于善,再微小的行为也已经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若能够时时以“善”的概念来要求自己的日常,如此生活即为修行。</P>
道家修行,追求的不是世间荣华富贵的成功,也不是求得来生果报和善因缘,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清静身心,以一颗明白心来过好现世的生活,道祖言,修行要“明白四达”。</P>
道家虽然强调度人,却也秉持着“宁劝十人还俗,不度一人出家”的理念。因为世间的真善美,是存在于我们最普通平常生活中的,并非是对红尘的远离。能够从尘中悟出非尘,才是修行的大境界。</P>
道生万物,万物从诞生的那一刻便被赋予了不同的秉性,修行的目的是去发现并认知到自我本然,在面对世间纷纭的时候,只有能够保持着一心一念的人,才最趋近于大道本真。</P>
善,一方面强调对他人的主动施予,另一方面则更加强调对自己心性的修缮,修行是善,是安分守己,是不做出僭越之事,更不放纵感官上的欲求。</P>
《感应篇》中提到的种种善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是种种戒持,只有戒除掉种种不善之事,回到混元天性,这便可得大善。</P>
正如天道之无亲,却又不乏“常与善人”之有意,道家以道为教,既要告诉人们从最普通的生活去完成一生为人的使命,又要叮嘱每一个修行客切莫贪恋红尘光影。</P>
一切本虚无,从有中求有、无中求无都是执念一场。虽然“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但作为一个梦中人,好好地去经营这一场人生过往,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修行。当落脚点再次回归于“善”,便会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就是善,我们举手之劳的行动就有可能改变他人一生的轨迹。</P>
劝善,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不论何时都要保持对生命美好的珍爱。行善,不是为了求得诸神护佑,而是为了能够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获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