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身与心的全面修炼,浅谈道家性命双修的真谛(2 / 2)

使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P>

既然生理可以变化心理,而心理也可以变化生理。那么,强化身心的操作上,体弱多病者可以先从修命入手,一方面进行医学调治,一方面做形体锻炼。</P>

或者更高端一点,炼精化气,袪病健身,然后使心神安定,如果有进一步的追求,那就可以真正学内修,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提高精神境界。</P>

如果是心理脆弱或者比较负性心理的人,就该先从修性功入手,从调整心理平衡着手,学习减少各种欲望,“志闲而少欲”,开拓心胸情怀,然后配合炼气,通过神统御气、气统御形来达到从心到身的良好改善。</P>

修命方面,能让身体强壮的方法,东西方都比较多。西方式的体育锻炼,我们不陌生。而东方的导引、太极拳、八段锦或者传统武术,更可以练练。</P>

这里更侧重,讲一下心性的修炼。我们不妨从容易操作的方面开始着手。</P>

比如读书,可以读《道德经》《清静经》这些道家的经典,也可做些禅修,或者看些心理学的书,听听相关的音频。</P>

又比如请教,有学问有境界的人,听听他们的生命体验。</P>

又比如学会反省,反省自己的当下状态:自己有些什么欲望?什么追求?事实上容不容易达到?欲望与追求会不会过于强烈?</P>

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仁爱之心,逐渐养成善利人的习惯,学会协调人际关系。</P>

这些方面,实际上已经相当于心性的修行了,使“性命双修”在良好的心境中见到实效。</P>

接下来,如果真有兴趣,各种内修方式,比如心斋、观想、存神、坐忘等,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修习。</P>

既然讲的是道家的性命双修,那么我们就回到道家。</P>

你注意刚才说的张伯端的评价,他说的传统道家是“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所以修命功可以说是道家独有的传统。</P>

但后来的道家一直在发展,在不同的流派,对“性”、“命”的理解及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主张“先性后命”,也有主张“先命后性”,或者在修炼的不同阶段,是修性还是修命,修神还是修形的比重或先后上,会有不同的。</P>

宋元以来,内丹派有几种主张:</P>

一个是主张先命后性,从炼精化气入手,循序渐进,这是南宗一派的基本倾向。</P>

先命后性的修炼程序是:一为筑基,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三全境界;二是炼精化气,相当于小周天功,炼气化神,相当于大周天功;三是炼神还虚,成为圆明,明心见性,纯属性功。</P>

第二种主张先性后命,这是北宗的基本路线。</P>

王重阳扫除了道家在现在看来是偏门的东西,倡导“独全其真”的清净修养,故称“全真派”。这派恢复了《道德经》的修持思想,并以儒释之学充实内容,主张先性后命。</P>

张三丰的张三丰派,继承北宗全真派法的道统,认为人人能修正身心,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P>

另外,在道家修炼的具体操作中,有下丹田炼精化气,中丹田炼气化神,上丹田炼神还虚之说;</P>

还有性功从意守上丹田入手,命功从意守下丹田入手之说。</P>

如果把南北宗的修炼路径作比较,南宗看上去比较像佛家的渐悟,一步步来,只要操作得当,基本上“有志者事竟成”;而北宗,则是像佛家禅宗的顿悟,有根器的人才容易修得成。</P>

另外当然还有主调和论,就是南北宗两种途径都可以,至于如何操作,还要看具体的人。</P>

虽然修法先后比重有观念的不同,但他们也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认为性命一体,神形相依,都主张“性命双修”,即精神与形体该同修,修养大原则通常为:“性为主导,命为基础”,方法是“以静养神,以动养形”。</P>

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延年益寿。</P>

比如王重阳说过:“性命本宗元无得失,威巍不可测,妙不可言,乃为之道。”</P>

相传为吕洞宾所作的《敲爻歌》是这样说的:“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客无宝镜。”</P>

张伯端在讨论完道的价值取向后,自己就认为,唯有道、禅双融的内丹性命双修最为上乘,也就是修命与修性都不能偏。</P>

根本宗旨就是:调动人体精、气、神的运化、聚合,达到形神永固、身心两健。</P>

我们仍然可以从“性命双修”的大观念中吸收做人、做事和养生健身的生命智慧,使人生变得更健康、更美好。做得好,就能形与神俱,安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