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道学天下:不可思议的道家奇门遁甲法术!(真实见闻)(2 / 2)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P>

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P>

(《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P>

1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P>

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P>

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着名的医药学家。《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P>

(《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P>

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P>

(《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P>

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P>

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P>

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P>

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着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着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P>

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P>

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P>

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P>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着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着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P>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P>

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P>

(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P>

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P>

(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P>

(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P>

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P>

(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隋唐之际的着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P>

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着《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P>

王先生见过很多符咒法门。他一个朋友懂得治马蜂的咒语,如果把咒语告诉你,你会大笑,不信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什么“日出东方,赫赫阳阳。金鸡一出,马蜂遭殃。”还有个手诀,是大拇指、中指、食指三指掐成一个形似鸡头的诀,要用力,不能放松。</P>

王先生和朋友试过,很灵验。掐诀念咒,即便“捅了马蜂窝”,马蜂不会蛰你。有一次,一个朋友真的捅马蜂窝,起初没事,只是因为手诀松了,一只马蜂过来叮了一下。</P>

他赶忙掐紧手诀,马蜂都飞走了。马蜂叮了也没事,他们还有道术,写七个很古怪的字在纸上,然后用针在这七字的最后一笔的尖上扎各一针,就能消肿,或者不肿,很灵验,还能用于止痛,王先生有一年告诉我后,我和朋友试过,灵验,即便蚊子叮了,用那个方法,就不痒不肿。</P>

只是麻烦,要写出那七个古怪的字,找针扎那七个字最后一笔的尾部。有一年我犯牙病,又疼又肿,王先生来了,就用这样的方法给我治疗,止疼效果好,消肿效果小。</P>

四我感兴趣的不是道术本身,而是道术背后的原理和作用。比如那个治马蜂的咒语和手印,其实是意识作意的效果,人类的意识活动,其他生灵也能感通。如果你对一只狗动恶念,瞪着眼看狗,狗自然能感受到你的不友善,便会朝你狂吠。</P>

小时候老人们告诫我们不要目光和狗对视,以免被狗咬了。一个人对其他人有不好的想法,他人大多能感觉出来。动物也有那种感觉,在玄学的认知里,从来不把动物等看成是没有思维和意识的,认为人和动物能沟通某种意识。驯养动物的人对此会有更深入的体验。</P>

你在念“金鸡一出,马蜂遭殃”时,你做形似鸡头的手诀时,你的意识里已经造了“金鸡”的形象,你念咒掐诀时,在马蜂的意识和觉知里,就会有金鸡出现。马蜂怕金鸡,仅此而已。你在马蜂的眼里不是人,而是克星金鸡。持咒和观想的道理不过如此。</P>

只不过,道理讲明了,很少有人生信而已。即便相信,生不起恭敬心、珍重心。对某些修持法,很多老师对弟子只传法,不讲理,怕你明白了理而生出轻慢心,以为“原来如此”、“不过如此”。这样的念头一动,就修不成了。明心见性的人,明理之后,只要他修,反而更容易。</P>

我一位朋友的亲戚是个骟匠,过去农村有种“火骟”,用火把骟刀烧红,骟匠用舌头舔烧红的刀子,感受下刀的火候,你能听得见舌头和火红的刀子之间因接触而发出的哧哧声。我在农村时见过这样的火骟,见过我那位同学的亲戚“走市”(特殊手艺人外出干活,方言里叫“走市”),我同学好奇,问亲戚为何不怕烫伤?亲戚说念过咒语。朋友问什么咒语?亲戚说:“冰冰冷,冷冰冰”。这六个字,反复念,就能不怕烫伤。</P>

看看云贵地区的那些“过火海”的表演,肯定有类似的咒语。我在电视上看过那些少数民族的艺人表演“过火海”的,赤脚踩在红红的炭火上来回走,没事。最基本的修持还是通过咒语而意识造境,因意识造境而引生某种功能,而达成某种效果。</P>

任何道术,只要能走上对空性的悟证,就会自然转化为解脱道。法无高下,悟性有高下。悟性高的人任何法门都可能导向道体的悟证。假如有人天天诵持金光咒,“金光烁屋,瑞气盈庭”,假如你坚固地相信修持金光咒便能镇宅修真,并如理如法修持,就一定能心想事成,天长日久,家里一定会有祥瑞之气,身心会流溢金光瑞气。</P>

拍道理是一样的。前人说的:“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任何修持法,不论道术还是解脱道的更高修持,都有相同的基本原理,最关键的是见地的透脱,才不会迷惑。任何神秘的道术背后都有原理,这原理都会归同在道体上,修学,“但得其本,不愁其末”,才会大成,而不局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