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一章 古寨堡(1 / 2)

狼烟晚明 解衣唱大风 1879 字 10个月前

<b></b> 一百六十一章古寨堡

李世忠转弯抹角地提醒、圣天子自己也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是闫民望军报里提到的竟日不停的那场大雨。尤其是那句“据乡人言,本地多年如此。虽利农桑,然大碍于兵……”让圣天子心里“咯噔”一下甘肃镇不是一直在报旱灾找朝廷要赈济么?

甘肃本是个军镇,为了强化管理,英宗时设了巡抚职,这一任的甘肃巡抚席俊宇原来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到任后不久,就像前任一样三番五次地上报灾情,要求朝廷赈济。

朝廷里到处需要用钱,连旁支宗室的俸禄都发不出,哪来那么多闲钱赈灾?不过,朝廷也知道,甘陕那一带民风彪悍,多少总得给点,否则万一发生民变,那可不是说着玩的,于是隔三岔五的会拨些。

在大明,各地的情形可以大略分成三等。第一等自然是湖广两江这类鱼米之乡,再怎么说,无论官民,与其他地方比起来日子总是会好得多。第二等是鲁豫两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第三等便是甘肃镇这样的穷苦边塞。不过事情也不能绝对化,有些极度贫困的地方,官员们的日子反倒比不少地方的同僚还要好些因为太穷了,朝廷的拨款已经成为定制——有拨款,当然就有油水可捞、吏部考核大计的标准也会宽松得多,其他地方要考核经济指标的完成率,这类地方,没成批饿死人、没酿成大规模民变便可以算很不错啦。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提到甘肃就是漫天黄沙。

也难怪,“平沙莽莽黄入天”、“塞外风沙犹自寒”、“黄沙百战穿金甲”、“春风不度玉门关”……从圣天子到百官,都是读着这些著名的诗句长大的,潜移默化之下,脑子里当然是这种画面。所以每次地方巡抚要求赈济,多多少少总会给一些。

直到前年,席俊宇提出了一个好主意。

席俊宇的主意是开“捐监”。

国朝号称“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读书人享有很多礼遇。比如说,如果你有秀才的功名,就可以“见官不拜”、可以到处“游学”而不需要路引、可以免赋税和劳役等等。

大明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里面的学生叫“监生”。席巡抚动的就是监生这个念头。

在大明,监生的来源有这么几种。

举监举人会试未中,经翰林院推荐后,可以去国子监念书补习。

贡监府、州、县的地方官推荐的本地最优秀的生员(秀才)入监深造。

恩监圣天子特批的功臣子弟入监。

荫监正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监。

捐监也叫例监,通过捐输财物换取入监资格。

简单说来,如果你十年寒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步直接进入大明体制内,自然是祖宗有德。但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好命。怎么办呢?要继续深造。最好的深造场所自然是清北,哦,大明叫国子监。什么人能进去?田舍郎里最优秀的那几个而已。然而,等你进去以后才发现,好像你的很多同学跟你完全不一样啊有的是地方保送生(贡监)、有的是爹娘厉害(荫监)、有的是家里有钱(捐监)、还有不少,是连中国话都不会说的国际友人——琉球、安南(这哥们皮肤好黑啊)、朝鲜等藩属国都有国子监名额!

这场景,好像有点眼熟呢……

其实,所谓的监生,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资质,并不一定需要真的去国子监读书,该干嘛干嘛。秀才本就享有不少特权了,比秀才还要牛的监生,生活中的各种便利就更多了。除了秀才免赋税徭役等那些优待以外还包括理论上有做官的资格——当然,对普通人而言只是理论上,慢慢排吧,排个三五十年也许有希望,但对那些家庭背景深厚的,人家就是符合程序,分分钟的事、可以享受公费医疗——生病由官府派人医治、免除各种刑事滋扰等等。除了免税免役,最后一项也非常实惠大明公差胥吏发财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扩大案情,管你有罪没罪,但凡能沾一点边的全抓起来再说!稀里糊涂进了大牢,你当然想早点出来,该怎么办,不用我教你吧?而一旦有了监生的资格,公差胥吏们就不敢胡来了。

席俊宇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富户向官府缴纳一百石麦豆,就特批给你监生的资格。麦豆入官,遇到灾年时官府就用这些东西赈济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