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森往窗外一指,三辆奔驰卡车就停在公司外:“我带了三辆车,足够请你们公司所有人去吃几个月牢饭,当然你的犹太裔员工就不只是吃几个月牢饭的问题了。”</P>
听闻此言,霍金斯愤怒地握紧了拳头。</P>
从6月22日起,薇尔莉特开始讨厌德国人了。</P>
…………</P>
德国和法国在福煦元帅的卧车上签完停战协议后,这份协议直到6月23日才公布,伦敦的自由法国更是在6月25日上午才得到协议的全文。停战协议的内容与1918年德国签的那份高度相似,无非就是停止抵抗、复员军队、交出全部武器装备那一套。</P>
主要的区别有两个,一个是希特勒为了避免过分刺激法国,尤其是将海军视为自己封地的达尔朗,在停战协议中保证了法国海军的自主权。</P>
第二个则是关于战俘的,亨齐格中将居然在停战协议中只字未提目前被德军扣留的150万战俘(绝大多数都是贝当上台后法国停止抵抗才被俘虏的)。翘首以盼被俘亲人返乡的法国民众对此一片哗然,而贝当政府给出的解释是:现在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生产也濒于崩溃,政府还无力安置这么多被俘返乡人员。更何况这只是一份停战协定,过些日子等英国战败,就可以开国际会议签订正式和约了,战俘问题当然不难解决。</P>
当然,其实6月24日还有另一件事,就是法国和意大利也签订了停战协定。相比较于对德停战协定的丧权辱国,这项停战协定就好看的多了。不过除了把意大利的阿尔卑斯攻势当笑话聊的人之外,没人在乎被法国偏师弱旅打得不能寸进的意大利军队。</P>
得到停战协定原稿的诺盖斯将军向波尔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认定法国应继续战斗下去。这一“忤逆”行为令贝当和魏刚勃然大怒,后者更是干脆声称诺盖斯“这是要造反”!</P>
还是经验丰富的贝当元帅更“足智多谋”,他向北非发报,要求北非派代表前往波尔多,报告北非军区的备战情况——最好是诺盖斯本人。但诺盖斯将军早有戒心,他派出了自己的副官以免自己被扣留。</P>
不过贝当对此也有办法,他通过篡改诺盖斯副官的报告,使国内民众认为北非无法支撑战争,又利用民意反向北非施压,诺盖斯将军的地位立刻岌岌可危。在投降主义者和被裹挟民众的轮番轰炸下,他终于在6月26号放弃与贝当政府对抗,颓然地接受了波尔多的命令:解散北非军区,本人返回突尼斯。</P>
如此行径令戴高乐气愤不已,德内尔亦然,现在自由法国唯二可能通过政治手段争取到的殖民地就只剩了印度支那和突尼斯。</P>
次日,戴高乐听闻突尼斯总督贝鲁东发表了一次富有战斗性的演说,同时也收到了突尼斯回应自由法国的电报,于是他立刻将德内尔从索尔兹伯里召回到伦敦主持大局,自己则准备动身前往突尼斯,号召贝鲁东加入自由法国运动。</P>
他当晚已经订好了船位,准备次日就带着几个这几日挑选出的青年军官去港口,不料他们还没睡觉,德库塞尔就报告:“印度支那总督贾德鲁将军的儿子到了,他那里有他父亲的电报。”</P>
这次是好消息!贾德鲁将军不仅让他的儿子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继续战斗,而且还承诺将带领印度支那继续抗战。不料戴高乐和德内尔振奋之时,贾德鲁将军的儿子皮埃尔·贾德鲁上尉却说了一句令两人错愕的话:</P>
“我的父亲说,他不会像昔日战友诺盖斯那样轻易屈服,他要做让·戴泽南将军那样百折不挠的忠诚战士。”</P>
德内尔只是一个中校,这句话说的不可能是他,只能是他的祖父,不过他并不知道贾德鲁将军和他的祖父有什么关系。</P>
戴高乐1913年才入伍,而让·丹华·戴泽南准将早在1902年就退役了,德内尔的祖父又不是个爱出风头的,因此戴高乐根本不知道法国有这号将军,听到这句话也一脸懵逼。</P>
“贾德鲁将军曾是我祖父的部下吗?”</P>
“他和诺盖斯将军都是,他俩在北非的时候还是战友。”贾德鲁上尉奇怪于德内尔居然完全不了解祖父的人脉,“而且我的父亲还和您的祖父一同镇压过拳民,戴泽南将军就是因为需要统帅远征军才被晋升为准将的,您居然不知道这件事?”</P>
德内尔痛苦的一拍脑门:“我如果知道,早就跑去阿尔及尔劝说诺盖斯将军不要屈服了!”</P>
而戴高乐这才意识到,这恐怕才是德内尔得到贝当元帅照拂的根本原因吧?一个出身阿尔萨斯-洛林的法国将军,可想而知会有何等的声望和人脉!</P>
不对!戴高乐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将军的孙子怎么会沦落到靠当快递员谋生的地步?即使德内尔当时做过一纸诉状将整个法兰西陆军告上法庭这种轰动全国的壮举,也不至于没人敢给这个能力高强的青年一份体面工作吧?</P>
就这些日子的情况来看,德内尔为人有棱角而不伤人,处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样的人到那里都能吃得开吧?!</P>
他怎么就成了个普通邮递员呢?</P>
————</P>
本章除戴泽南一家以外大部分事件均符合史实。</P>
历史上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不只京津一处战场,法军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调集了万余人,大多数是越南裔殖民地士兵,只不过因“东南互保”和清廷迅速改弦更张屠杀义和团起义军,才未能全数侵华(登陆大沽口的法军仅有800人),有说法(未能求证)是法军最终向中国派遣了7000余人,大概一个加强旅的兵力,由一名准将指挥是合理的。</P>
不过历史上的法军总指挥肯定不是虚构的“让·丹华·戴泽南”。</P>
本文在回忆章也不会把德内尔的祖父作为角色创作,而且会借其他人之口对其进行批判。</P>
德内尔本人是妥妥的社民主义者,立场还算可靠,请大家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