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美国参战(4)(2 / 2)

但未经战场检验的士气终归是无根之萍,难以成为指挥官们稳定的依赖。以英军为例,现在埃及那批本土派去的新部队,前年在面临德军登陆本土的危险时展现出的勇气同样非常值得夸赞,但到了远征海外的时候,他们的备战和作战都变得极为消极。</P>

可以不客气地说,如果英军的装备后勤跟意大利人的一样,那英国人的表现恐怕连意大利人都不如。柯尼希也在来信中多次吐槽,说英国人那极其脆弱的斗志真是“白瞎了那么些重武器”。</P>

但柯尼希也承认,英军士气的薄弱倒也不能主要责备士兵,英国军官的不靠谱也是出了名的。</P>

德内尔在埃及的时候多次看到,很多英军军官自己呆在遮阳伞下,却命令士兵在灼人的烈阳底下“保持军容”,这般毫无道理的虐待实在过于损害士气。</P>

而另一个极端,即对下属的彻底放纵同样存在,有些严重缺乏经验的军官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结果就导致其连队、营队变成了士官、老兵和刺头为所欲为的丛林社会。这样四分五裂的部队中,那些老实内向的士兵(任劳任怨的他们往往才是一直部队的骨干)承受着日胜一日的欺辱,又怎么可能保持高昂的士气?</P>

而美国则不然,其宣传口号“山巅之城”、“美国例外”固然相当虚伪,但总比英国这种装都不装的强不少,美军的主要问题还是承平日久所带来的。</P>

1939年美国将军队数量提高到30万,41年6月又调整征兵法案扩军至140万,迅速扩军带来的军队质量下滑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美军这扩军速度比当年的德国也不遑多让,军队战斗力下降的自然厉害。而且相比较于德国十万国防军的专业、精干,扩军前的七万美国陆军干脆就是一支为“治安和游行”而建立的军队。</P>

德内尔曾考察过艾森豪威尔任职的第三集团军(军长为沃尔特·克鲁格中将),并作为军事顾问观摩了第三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对抗演习。参与那场演习的美军总兵力达到了40万人,演习中美军的表现不出所料一片稀烂。</P>

德内尔跟不少美军基层官兵交流过,很多“骨干老兵”也只在39年或40年进行过区区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而且“不会打机枪,只会耍花枪”。聊到兴起时,有个美军士兵还当场给德内尔表演了一把花里胡哨的花式抢操,让他和陪同的美军军官一时无言以对。</P>

保守估计,美军也要到1942年年中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定的战斗力。</P>

想到这里,德内尔突然意识到,自己如今就连看到军人谈恋爱都要想到美军战备状况上去,真是彻彻底底地走火入魔了。</P>

不过他没办法去回忆高兴的事情,1920年退伍至今那些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光亮,几乎都是薇尔莉特、罗贝尔和泰勒带来的。现在他们零落四散,各个朝不保夕,一想到他们面临的危险和折磨,德内尔就感觉自己要发疯了。</P>

所以……还是想想如何打赢这场该死的战争吧。</P>

他在回住处前从街上买了份晚报,上面有篇报道引起了德内尔的兴趣:“俄国气温骤降,俄军反击强而有力,莫斯科危机已然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