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通向巴黎之路(3)(1 / 2)

1944年8月2日,轰炸区的战斗已经结束了几天,德内尔才随同第3集团军司令部南下。

这还是他第一次缺席自己指挥的战斗。

此时此刻,他正坐在一辆m20装甲车上眺望着远处德军反击留下的痕迹。他的装甲车前后有两辆“灰狗”护卫,怀里还抱着一条白狗——那正是巴顿的爱犬威利。

由于需要临时冒一些风险去视察一支掉链子的部队,巴顿不得不暂时将爱犬托付给他。说来奇怪,这条据说很难搞的牛头梗在德内尔面前竟出奇地老实,丝毫不曾流露出漫画家莫尔丁所形容的“恶毒眼神”。

突然之间,装甲车前轮坠入一个大坑中,车内顿时一片鸡飞狗跳,集团军第二副参谋长保罗·哈金斯上校骂骂咧咧地从脏兮兮的地板上捡起自己甩飞的军帽:“这些该死的弹坑怎么还没修好?!”

“这不是弹坑。”德内尔下意识地回答,“是过往汽车轧出来的,弹坑不会这么小。”

“说的没错,将军。”担任副驾驶的汤姆森下士回答道,“几百辆超载一倍的卡车在这条路上昼夜不停地通行,不用半天就能把路压坏,工程部队没时间铺水泥,只能找些土把大坑垫垫。得亏没下雨,不然更麻烦!”

哈金斯立刻问道:“这么搞不会开废车吗?”

“当然会开废。”汤姆森下士回头看了一眼,“不过现在不是在意汽车的时候嘛!”

德内尔非常赞同司机的说法:“能用五百辆汽车换下一个德国军,很值。”

威利也赞同似的叫了几声,惹得众人乐不可支,德内尔也跟着笑了,但内心却并不似表面看上去那样轻松。

他在担忧两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事。

第一件事关乎包围网能否顺利形成。在7月上旬,盟军便划定了英美盟军的作战区域:巴约以东归属英军,以西归属英军。但是随着美军的迅猛突破,两军的作战区域便开始混淆。

如果要尽快实现合围,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命令已经快要截断德军补给线的美第十五军(下辖法国第2装甲师和美国第79步兵师)继续全速北进,同仍在卡昂与德军鏖战的英军会师。

但奈何英军(主要是蒙哥马利)极为反对这个方案,他们认为这个建议完全暴露了美军上下对英国陆军的鄙夷。现在美军已经重创了德军,英军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向前推进战线,最终和美军会师。

对蒙哥马利的这个说法,巴顿完全嗤之以鼻,其他美军将领也只是出于礼貌才没有当场质疑。说实话,仗打到这个份上,除了丘吉尔以外已经没几个人对蒙哥马利还有信心了。

但从政治角度讲,蒙哥马利的说法又是那么冠冕堂皇,让美军无法在明面上反驳。

双方经过交流,最终将会师地定在了阿尔让唐-特兰一线。这个结果还是令美军将领们稍微安心了一些,因为会师地点距离英军目前的战线只有不到十公里,实际上还是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作甩给了美军。

不少美军将领这才了然,原来蒙哥马利也仅仅是想挽回点面子而已。这点距离坦克开半个小时就能到,英军总不至于继续拉胯吧?

但德内尔总觉得事情不会如此顺利。

而第二件事,便是盟军是否要尽快解放巴黎的问题了。就在近期,戴高乐得到了艾克的确切回复,他的确不打算尽快解放巴黎,主要原因还是后勤。

这位盟军总司令认为,目前盟军供应几十万大军作战已经竭尽全力了,实在无法想象再背上供应三百多万人口的沉重负担。

对此,戴高乐当然是代表法国人民极力抗辩,但艾森豪威尔意志甚坚,根本不容置喙,最终临时政府也只能配合。

但随着盟军的迅猛推进,抵抗运动的局势骤然发生变化,在德寇铁蹄下呻吟了四年的法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愈发不可忍耐敌人的残暴统治。一时间,市区抵抗战士的规模迅速扩大,“武装起义”一再被以法共为首的抵抗组织提上日程。

然而盟军和临时政府都不希望看到巴黎人民贸然发动起义,特别是有波兰人在8月1日匆忙起义的前车之鉴。

由波兰流亡政府推动的起义简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起义之初,国家军毫不避讳地宣称他们起义是要避免波兰首都沦于苏联人之手,而三天之后,他们就开始哭爹喊娘地埋怨苏联人为什么不快来救援。

而盟军上下都认为这件事怎么都赖不到苏联人头上,波兰人与德军交火之前莫说是苏联人,就连盟军都被蒙在鼓里。等到起义爆发,国家军更是完全拒绝同苏联联络,甚至监禁了苏军派去的联络员,简直是愚蠢到了极点。

而退一万步讲,就算波兰人一开始就积极与苏军合作,苏军也无力强攻华沙。此前狂飙猛进了近三百公里的各方面军如今实在是强弩之末,各部队普遍减员接近百分之五十,怎么可能打得动集结在华沙附近的德军重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