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密折制度(2 / 2)

“律令是道德的最低标准,不要以为占领道德制高点,便能执天下牛耳。”</P>

“以后朝廷官吏不以道德论优劣,需要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而非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圣人之道。”</P>

“即日起,全面恢复考成法,六科,刑部,督察院,大理寺做好分内之事,党争水很深,你们把握不住,谁无端掀起党争,朕查他祖宗十八辈。”</P>

什么?</P>

轻道德而重律令。</P>

恢复考成法?</P>

法制是王道,公正是灵魂。</P>

钱龙锡,钱谦益,张凤翔为首的东林官吏崩溃了,彻底崩溃了。</P>

你皇帝不惧骂名,不在乎名声。</P>

以后如何借千秋大义,儒家道德限制你。</P>

顷刻,诸多官吏更恼羞成怒瞪向钱龙锡,你不弹劾魏忠贤会死吗,何故惹恼陛下,引来陛下设制度。</P>

这下好了,考成法之下,庸碌之辈统统滚出朝堂。</P>

钱龙锡注意到同僚投来憎恨的目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急匆匆说:“陛下,此举大谬,祖宗之法不可变,张相公改革是基于祖制。”</P>

“是吗?”</P>

朱由校冷声反问。</P>

哈哈哈...</P>

你越反抗,朕越高兴,越证明做法无误。</P>

“钱龙锡,你读书读傻吗,不懂水无常势,兵无常形,人无常态,事无常规的道理吗?”</P>

“历代皇帝何时遇到建奴叩关,奢安之乱,陕西起义同时发生?”</P>

“祖制不可变,你是否想恢复剥皮充草。若祖宗之法不可变,何来科举制,没有科举,你有何资格在朝堂嘤嘤犬吠?”</P>

东林文长于内争,短于治国,治军。</P>

抵制任何制度或财政的改革观点,认为技术性的解决办法过去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P>

越如此,朱由校越要揭东林文官伤疤,越要改变朝堂制度,甩了甩衣袖说:“朝廷法度不光要变,还要大变。规矩是用来打破的,朕的规矩才是规矩,千古骂名,何足惧哉?”</P>

作为重生者。</P>

朱由校不拘一格用人。</P>

只要能办事,办实事,阉党能用,东林党能用,西来的传教士能用,将来擒获的建奴愿为朝廷效力都能用。</P>

一味为争而争,而无治国纲要,他绝不用,还要踢出朝廷。</P>

此时,朝堂百官陷入深深震撼中。</P>

祖制是百官限制皇帝的法宝,现在皇帝连祖指都打破吗。</P>

唯独经历削藩的李国普,孙承宗等见怪不怪,皇帝都收拾藩王了,又何须再遵守祖制。</P>

百官还震惊时,朱由校更重磅的策略:“朕不喜欢目前的国朝氛围,即日起设秘折制度,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卫所指挥使司,都转运盐使司,九边军镇四品以上官吏,连同地方知府,同知。每人三五日密折奏事设为制度,一折言一事,不论大小,据实敷陈。”</P>

“各地利弊,通省官吏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同僚谁贪谁清,下属某优某劣,营伍武备,地方水旱,百姓生计均可密奏。”</P>

“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风闻入告,密折不准谋于他人,不准泄露,须官员亲自书写,直送京师,不经内阁六部直达乾清宫。”</P>

秘折奏事?</P>

闻风而奏?</P>

钱龙锡心如死灰。</P>

百官惊骇连连。</P>

不要惹皇帝,不要惹皇帝,他设制度。</P>

问斩宦官而设铜匦制度,给予百姓举荐百官的权力。</P>

拒绝党争而设恢复考成法,六科,都察院监督百官。</P>

为推行国防总参,设奏折制度。</P>

为大刀阔斧整顿官场,设秘折制度。</P>

关键相较于铜匦制度,考成法,奏折制度,这密折奏事,闻风而奏杀伤力无穷。</P>

有些官吏已经风中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