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在公考申论里,考生与命题人是相向而行的(1 / 2)

在公考里,申论是个挺尴尬的存在。开考前,申论能够稳定发挥,甚至只拿到一个平均分,是大多数考生的愿望。选择把宝压在行测上,不仅仅是行测有最低合格线的划定,更是因为行测的确定性总是会让人觉得心安。</P>

但在经历过行测的蹂躏后,大家又会不约而同把希望寄托在申论上。考试当天,几乎每一个考生都会拿申论爆发的幻想来圆绝处逢生的美梦。人人不放心申论,但人人又寄希望于申论。</P>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申论全是主观题,但申论考试的结果从来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申论从来不是行测溺水的救命稻草,也不是靠碰运气来临时抱佛脚。答完这次省考联考的申论以后,每个考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整体思路。</P>

材料是申论的生命</P>

在同党校一个老学究的闲聊中,无意中提到了关于申论标准答案的问题。主观的考题必然产生主观的答案,所以申论参考答案的制定理当是一项很费时费力的工作。</P>

老学究却不以为然。申论命题人和考生,是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完全在做相反的工作。站在考生的角度想,在这么琐碎的材料里提炼考题想要的观点确实挺难的。但在命题人眼里,申论命题工作也挺难,但难的不是组织答案,是检索材料。</P>

近几年的申论越来越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命题大概率是一个逆向化的工作。申论参考答案不是从材料里得来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先有了答案,然后把答案掰开了揉碎了撒在材料里。</P>

考生是殚精竭虑的提炼材料,命题人则是挖空心思地给参考答案寻找材料支撑。显而易见,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干扰,也让材料与参考答案结合得更加紧密。</P>

换句话说,先有答案后有材料,材料的生命是答案给的。这就要求,申论不管任何题型任何角度的作答,都是立足材料。即使有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也要力图跟材料扭打在一起。</P>

申论作答的两个维度</P>

如果把申论展开来讲,每个题型都有自己不同的作答流程。但不管哪个题型的作答流程,底层逻辑都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一是要点内容,二是逻辑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