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成时,鲍家好好办了次揭牌仪式。
“育达书院分院”的招牌在阳光下分外鲜明,红漆大字让人看了都热血沸腾。
尽管使用“育达”的名字,想占些梁先生学塾的便利,向民众表明“小初衔接、共生发展”,但人们依旧喜欢把校名称作“鲍家学堂”。
人们就是这样,谁出钱多就向着谁说话。
当然,就连骂街,说的也是“鲍家学堂”——
“鲍家学堂真不是东西!放着全村这么多孩子不收,专收外村人!”
“也不能这么说,村里孩子也收了,就是不多。”
“收个屁了收!就收二十多个,还有这么多不能上学的呢!”
“就是!鲍家学堂是咱村的,凭啥不让咱们村孩子上学?!”
“连厨娘都招外村人,这还是不是疏河村了?你们看看,村西边还是疏河村吗?”
“他们也不收村里的山货!”
“山货?收了啊!今儿早我还卖了木耳呢,你们去卖没收吗?”
“唔……我还没去。”
“没去你叨叨什么!”
“可老代家的去了啊,鲍家没收!”
“为啥?”
“好像是说他家处理的不干净,反正我没看出哪儿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