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好了,别叫了。”</P>
“放心吧,不会掉下去的。”</P>
面对此起彼伏的尖叫声和惊呼声,凌云略微有些无奈。</P>
但是又不太好说些什么——毕竟这是人之常情。</P>
缓了好一会儿,众人才逐渐适应了高空,并且开始敢向身下看了。</P>
凌云的介绍也就继续往下推进。</P>
“看到下面亮着黄光的线条了吗?尤其是交汇的地方!”</P>
“那,就是种花家的立交桥!”</P>
众人往下看去。</P>
就见夜色中,温和的黄色光芒洒满路面,从高空中向下看时格外醒目,有一众难以言喻的唯美。</P>
笔直的公路,似乎化身一条金黄色的带子,向远方无限延伸。</P>
而在横竖两条金黄带子的交汇出,一圈又一圈的盘旋蜿蜒而起,其中的错综复杂看得一众古人眼花缭乱。</P>
“你们看,我们的车刚才就停在那个位置。”</P>
“继续往前走的话,右手边一共会有两次分岔。”</P>
“第一次,通向的是‘泰山路(北)’。”</P>
“而直走一段距离之后的第二次分岔,通向的是‘泰山路(南)’。”</P>
凌云一边讲,一边用手指给众人看。</P>
众人沿着他的指向看去,还真就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P>
很显然,纵向这条道路就叫金砂路,而横向的则是泰山路。</P>
他们刚刚就是在金砂路上,自西向东行驶的。</P>
如果在向右拐入第一个岔路口,那么顺着那条道路的方向转弯之后,就会迎来一个下坡,然后顺利进入泰山路。</P>
相当于在十字路口进行了右转。</P>
而如果继续往前进行,再拐入右手边的第二个岔路口,则顺着这个岔路转转悠悠的大半圈之后,同样也会迎来一个下坡,进入泰山路。</P>
但却是在泰山路的另一侧,相当于在十字路口进行了左转!</P>
而一直直行则不必多说了,自然是继续留在金砂路上。</P>
众人看完,大感惊奇。</P>
而凌云也适时地补充道:“不仅如此哦。”</P>
“你们可以再看看,从四个方向来到路口的车辆,都会碰上这样的三个岔路选择,分别对应着另外的三个方向。”</P>
“路标正是为往来的车辆指明岔路通往的方向,而上面东南西北的意思则是下桥之后会向哪个方向行驶!”</P>
“立交桥的立体,就体现在这里了。平面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拓展到立体上来。你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十字路口原本只有一层楼,但种花家却在上面又兴建了三层楼。一共四层楼,每一层解决一个方向上的往来车辆,通过岔路的方式将他们分流,一番弯弯绕绕之后再送入相应的去处。”</P>
“如此一来,无论想要通往哪个方向的车辆,都可以通过相应的岔路口顺畅通过,而不需要像原来那般相互等待。”</P>
“拥堵问题,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解决!”</P>
听罢,一众帝王都惊呆了。</P>
凌云的话光听的话似乎有些云里雾里的,但如果结合实物来看的话却恨容易就能理解。</P>
但能理解是一回事,能创造出来又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了。</P>
该是怎样的天才的大脑,才能想出如此天才的设计?</P>
秦始皇嬴政:“朕看明白了!看明白了!”</P>
秦始皇嬴政:“如果车辆都在同一个平面上,那他们交汇的时候就必然会引起冲突。要么就得互相等待、轮流通过,要么就只能堵住。”</P>
汉高祖刘邦:“是的。所以种花家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玩意儿,通过一座桥梁将让某一个方向上的车辆驶入另外一个高度,也就是另外一个平面。然后在新的平面内,再让他们选择自己要去的方向!”</P>
汉武帝刘彻:“更厉害的是,四个方向的来车都成功实现了分流。每一个方向都可以通过这座立交桥拐向另外三个方向而不产生任何冲突,究竟是什么样的脑子,才能想出这种天才一般的主意啊!”</P>
隋文帝杨坚:“等等,我还没完全看明白……这个岔路口,车辆明明是右拐了,但怎么最后的结果却是左转啊?”</P>
唐太宗李世民:“叔,你再仔细看看后面……这个桥绕了大半个圈啊!我问问你,如果你连续右转三次,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就是左转?”</P>
宋太祖赵匡胤:“实在是太厉害了,如果只是一个方向的话我还勉强可以理解,但是四个方向同时错开,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P>
明太祖朱元璋:“更离谱的是,在实现这种强大功能的基础上,种花家竟然还能把立交桥建造得如此具有美感!”</P>
唐太宗李世民:“是啊,从空中往下看,简直就像是一条金色的巨蟒盘旋而卧,气势非凡!”</P>
汉武帝刘彻:“什么巨蟒,也太难听了!这是巨龙啊!”</P>
汉高祖刘邦:“是啊!不仅是金色的巨龙,还是能承载万千种花家人、帮助他们解决交通问题的强大巨龙!”</P>
众人一番感慨,什么比喻都出来了。</P>
如蟒!如龙!</P>
金色的巨龙!</P>
最后,秦始皇做出了深得人心的一句总结。</P>
“这简直就是种花家的天才之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