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具体落实起来,首先需要普遍性解决温饱问题,叫粮食问题不再那般紧迫,然后才能考虑退耕还林。</P>
并且,就算退耕也不能强行退,要拿出平原上的土地和农民做置换,或者在近城的山里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不种粮食种果树。反正果树好歹也是树,比耕地更利于水土保持。这都是农转农的思路。</P>
第二种思路是农转林,朝廷出钱成立护山队,留下必要的口粮用地,组织当地农民就地植树造林,养护水土,把粮农变成林农。</P>
第三种是农转工,就是把黄河中上游农家子弟大量吸收进职业技术学院,叫他们进城做工,在城里扎根,掏空当地乡村年轻人口。如此一来,当地口粮压力迅速减小,退耕压力才能显着减小。</P>
农转农、农转林、农转工,多措并举,以减轻当地口粮压力为解题思路,转化一部人口就地植树造林,步步推进,稳扎稳打,至多一百年总能成就大事业的。”</P>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这是什么神仙思路?</P>
“明相落子,天马行空,果真无迹可寻。黄河治理有效,不仅能通航繁荣商贸,还能彻底解决泛滥成灾问题,济水若能救活,东西之间又多一大交通动脉,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P>
此事,必须做得,功成不必在孤!”</P>
姬十三又是感慨又是激动。</P>
“黄河治理、巴蜀交通、荆楚交通三年内必须启动考察研究工作。</P>
剩下的,就是把天下水网做细致些,不仅要解决水路交通问题,还要尽可能解决灌溉问题。</P>
淮河以南水运发达,做好缝缝补补即可。重点和难点在水量不丰的北方地区。</P>
冀州、青州、兖州、豫州这些地区平原广袤,十分适合水网铺设,难点在于源头活水。</P>
马监正,这四州之地广泛铺设水网,有可能做到么?哪些地方无论如何也做不到?”</P>
马景明深吸一口气,这已经超出了他预习的范畴了,只能凭着经验粗略估计道:</P>
“明相,平原之地,只要附近有河湖可资利用,都是可以铺设水网的,只不过北方河流普遍径流量不高且极不稳定,无法支撑太大的运河,必须缩小运河河道。再者,一旦遭遇旱灾,断流在所难免。”</P>
姜云逸微微颔首,道:“在地势较高的上游地带筑水坝蓄水,遇旱灾就放水下来补充,若此,可行么?”</P>
众人再次目瞪口呆。</P>
马景明则皱眉谨慎地道:“明相,可行的确可行,应能有效调节北方运河水量。但这水坝要筑造却是不容易的,下官也不知何人精通此道。沿运河多建一些蓄水塘倒是常见之举。”</P>
姜云逸微微颔首:“这的确是本相异想天开,但应有可行之处。如果没有人才,那就培养一批人才出来。</P>
还得考虑负面影响,拦坝蓄水,会对下游灌溉、航运、水土、鱼虾产生多大影响?筑坝的地方会不会因为积水太多或者常年腐蚀,出现地震、山体滑坡等灾害?</P>
这些问题都需要谨慎摸索,不宜大干快上。北方要通水网,但应量力而行,配套陆路交通是必须的。”</P>
众人才松了一口气,姜云逸又扔出一个天雷:“既然南方水多得用不完,那南水北调,可行么?”</P>
众人快要裂开了,马景明这个水利专家都被整不会了,这根本超乎他的认知了。</P>
姜云逸语气一缓,道:“此事也是不急的,可以研究研究,有法子就做,没法子就先放着,等后人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