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鲁迅故里和教育的意义(1 / 2)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P>

陈灏看着屋内悬挂着的匾额,脑海中情不自禁浮现这段文字。</P>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当初初一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如今置身于文中的地方,让他有些恍惚。</P>

就好像打开了激活内存的开关,再次脑补百草园、三味书屋、乌篷船、土谷祠、咸亨酒店等一系列景象,还有孔乙己、茴香豆等等。</P>

鲁迅所上课的这间教室是不能进入室内的,只能站门口往里面看,一旁甚至都有景区的保安。</P>

最显眼的莫过于教室左上方的书桌。</P>

“那张桌子是当年鲁迅先生上课的书桌吗?”</P>

陈灏指着桌子,语气颇有些兴奋:“当时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也跟着在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用以自勉,还被同桌一顿笑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嘞!”</P>

“要是能进去看看那个「早」字就好了。”</P>

陈灏忍不住遗憾叹息。</P>

顾南溪问道:“鲁迅先生刻早字是因为他迟到了,你难道也是迟早?”</P>

“呃,对,”陈灏尴尬地揩了揩鼻子,“以前读书的时候有拖延症,总是喜欢踩点到教室,有时候误判时间了,就会迟到。”</P>

“那你刻了「早」字后还迟到吗?”</P>

“咳咳,当然有……”</P>

“那你岂不是白刻咯?”</P>

顾南溪眉眼弯弯,她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像什么迟到之类的寥寥无几,陈灏的窘态让她看了想笑。</P>

“不过你也不用遗憾啦,”顾南溪悠悠道:“现在的书桌上虽然有刻着「早」字,但并非当年鲁迅先生所刻,甚至连书桌也不是当年那张。”</P>

“啊?”</P>

陈灏愣了愣,脱口道:“那当年那张书桌呢?”</P>

“估计当柴烧了吧,谁知道呢?”顾南溪看傻子似得看向陈灏,“毕竟那只是一张普通的书桌,怎么可能留到现在?”</P>

“也是……”</P>

陈灏想想,这话好像没错。</P>

知道只是一个现代仿制的书桌后,陈灏心中那股遗憾顿时烟消云散。</P>

继续逛了逛,两人很快走出三味书屋。</P>

对面也就是鲁迅祖居的旁边是鲁迅纪念馆。</P>

这个纪念馆非常值得一看,里面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家庭背景和弃医从文、以笔作枪的过程。</P>

甚至鲁迅先生临终前还在写作,毕生一千万字的着作是放到现代来说也是标准的工作狂。</P>

从鲁迅纪念馆出来,一旁便是鲁迅故里最核心的鲁迅故居。</P>

检票刚迈入门槛,陈灏耳旁传来顾南溪的声音。</P>

“陈猪,你知道这门槛是不能踩得吗?”</P>

“门槛?”</P>

陈灏懵圈,转身指了指身后的门槛:“你说得这个?”</P>

见顾南溪点头,他更加疑惑了。</P>

“为什么不能踩?”</P>

“迟子建曾经写过一篇鲁镇的文章,里面说道: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P>

说着,顾南溪俏皮一笑。</P>

“迟子建都不敢踩,那我们就更不敢踩了。”</P>

还不等陈灏问及原因,一旁有个戴眼镜的男子连忙把自己的孩子架起来,差点小盆友就踩门槛上去了。</P>

这位父亲松了口气,看得出来是个有文化的人,至少还知道迟子建这个作家。</P>

看着匆匆离去的一大一小身影,陈灏还是不太懂。</P>

“怎么解析这句话?”</P>

“你不觉得名人的故居,最辛劳的就是门槛吗?”顾南溪幽幽说道。</P>

陈灏陷入了沉思,这话还真有意思。</P>

名人故居的门槛每日都要承载参观者或轻或重的步履,这脚印当然比不得落叶抚过来得温存,更比不得风儿漫过来得清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