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西湖深处有人家(终)(2 / 2)

“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省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P>

“把莫向外求这四字应该是佛语吧?”林导越讲到后面,声音越小。</P>

她都怕这四字也是儒家来的。</P>

万一真是这样,那也太出糗了。</P>

之前带团来法喜寺的时候,这些解说词都不知道讲过多少次了。</P>

岂不成自己在误导游客了?</P>

想着这些,她的双颊微微发烫。</P>

陈灏默不作声,他步伐放缓,看向顾南溪,听得津津有味。</P>

“严格来说,‘莫向外求’这四个字也来自儒家。”</P>

顾南溪淡淡一笑:“这四字有学者认为出自王阳明的一句名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P>

“这句名言是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忽然顿悟认识到的,也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龙场悟道》。”</P>

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同学都应该听过“王阳明”这个人。</P>

听过“知行合一”,听过“龙场悟道”,也听过“陆王心学”。</P>

甚至还听过梁启超曾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两个也就是孔子和王阳明,至于那半个,争议太大了,就不多说了。</P>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P>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道理,内心具足一切,无需外求。</P>

所以“莫向外求”的四字佛语,说是出自王阳明的这句名言,并非没有道理。</P>

加上也没有任何一部经书里曾出现过这四字。</P>

陈灏恍然大悟:“闹了半天,敢情还是儒家的名言啊。”</P>

小张听得一脸敬佩,对顾南溪膜拜的不行。</P>

而林导吐了吐舌头,心里打定主意,以后都得把解说词给百度一遍,以防再出现这种错误。</P>

现在导游行业,鱼龙混杂,严谨的太少了,大部分都是用着一样的解说词。</P>

无非好点的导游,他能够声情并茂罢了。</P>

顾南溪想了想,又道:“其实这种类似的话有很多名人提过,比如荣格曾说: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P>

“荣格是谁?”</P>

“一位瑞士的着名心理学家。”</P>

“不认识……”</P>

陈灏摇摇头,完全就听过这人的名字。</P>

再想到顾南溪知道这么多,既是自豪又感慨。</P>

顾南溪可没有过目不忘的技能啊!</P>

即便是陈灏,他也得通过大量且杂的书籍阅读并消化掉才能做到顾南溪这样子。</P>

不是背下去就行的,最重要的是“消化”,这就需要文学素养了。</P>

经过这些讨论,四人又来到了当初来时的摸字墙处。</P>

下午的阳光映照在墙上,许多金字熠熠生辉,反倒突显出几个暗沉的地方。</P>

陈灏忍不住看了眼过去。</P>

他知道那是福、喜、慧、幸、发……</P>

再抬头看向匾额上的“莫向外求”。</P>

“既然要遵循于自己和笃定的内心,那我摸字抑或不摸字又有什么差别呢?”</P>

陈灏摇晃着脑袋。</P>

感觉头发有点痒,大概是要长脑子了?</P>

……</P>

离开法喜寺后,四人乘车前往云栖竹径。</P>

云栖竹径是指云栖坞里林木茂盛的山坞景观,也是西湖周遭最美的竹海。</P>

这里有古时云栖古寺的留存,还有回雁峰、宝刀陇、壁观峰等景点,以及千年枫香古树。</P>

置身其中,有翠竹成荫,溪流叮咚。</P>

随着小径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径而下。</P>

不时还有娇婉动听的鸟声自林中传出。</P>

环境幽静清凉,足以荡涤一身的疲惫。</P>

游玩至天黑,顺道往宋城而去。</P>

宋城不咋地,但《宋城千古情》这个大型歌舞演出很有意思,与《印象西湖》相得益彰。</P>

在陈灏和顾南溪看演出的时候,同城的杭都酒店里。</P>

从广州远道而来的张岚,心情不太好,甚至有点糟糕。</P>

ps:已修改好。</P>

感谢红鱼馆的宋轩、大可奇@、不负韶华易逝、中江城的杨伯伯、对吃屎一无所知的少年、令居、新二十二大街等书友的礼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