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吉达城的南北西三个区域已经化为一片火海,人们纷纷向东城门处逃窜,到处都是拥挤推搡,只觉得道路太窄城门太小。</P>
隆隆的闷雷声从后方传来,接着又是带着哀鸣的混乱,拥挤的人群又屁滚尿流的四处逃窜。</P>
一会再死和现在就死的区别他们还是分得清的。</P>
贾瑚的人一边不断用斡朵怜部的方言喊着“让开”,一边毫不留情的挥刀相向,再“不经意”的留下些斡朵怜部的信物。</P>
等到出了东城门,又回身给恢复拥挤的城门处来了几轮箭雨,叫嚣着“董鄂废物”扬鞭离开。</P>
自齐吉达城转道东南,寻了个僻静的小山谷,火葬了牺牲的将士。</P>
火势熊熊,焦香四溢,贾瑚从怀里掏出那枚玉锁丢了进去。</P>
闻着他们的体香,目送他们远去。</P>
待火势尽去,用皮囊装了一些灰,余下的便扫一扫包起来埋进坑里。</P>
稍作休整,队伍继续向东南而行,在鸭绿江部与建州本部的交界处停了下来,以做休整。</P>
为了遮掩形迹,并未卸下女真伪装,也不敢埋锅造饭,只能就着补给的肉干啃着面饼子,再喝点凉水。</P>
从忠勇伯府开始民族融合神马的都是玩笑话罢了,这样深入腹地的孤军怎么可能带一堆女人回去,自己能不能活着还两说呢!</P>
不过没有美娇娘,还有金银器。</P>
贾瑚只是不让携带沉重的缴获,又不是说一点也不让拿。</P>
真要一点也不让拿,人家跟他出来图什么?</P>
沉在河里的物件还不知道哪年才能取出来,哪有在自己怀里安稳。</P>
这不怪他们贪,边镇的士卒是真的穷!</P>
自太祖起,边镇就施行军屯制度,这些士卒既是兵又是农,基本自给自足。</P>
若有亏空,朝廷会用发放盐引的方式筹措费用,这样朝廷的压力就小,才能在建国之初支撑九边。</P>
后来又实施分类户籍制度,兵为军户,子承父业,代代相传。</P>
这原本是为了提高军屯制度运行的效率,可时移世易,如今世袭军户+屯田的体系却成了各级卫所将领中饱私囊的有力支撑。</P>
军屯变私田,你拿走几百亩,我拿走几百亩,跟“顷”为单位的屯田相比看着不多,可架不住人多啊!</P>
更别说走了这一茬还有下一茬。</P>
军屯被私纳,粮食成了诸位领导私有,士卒们吃不饱肚子。</P>
这种境遇下,既要守边,又要种田,还要给将领们做牛做马,很多人都想方设法的脱离军户。</P>
这牛马军户,谁特么爱当谁当,反正老子不当!</P>
而那些脱离不了的也不愿实实在在的出力,愿意出力的也落不得什么好儿。</P>
无产无饷,拿什么娶媳妇?</P>
媳妇都没有,怎么世袭军户?</P>
一起绝户吧!</P>
地少了——粮食少了——人少了,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军户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作战力削减。</P>
这也是大夏九边为何长期处于守势的原因。</P>
肚子都填不饱,还拼什么命啊!</P>
正是基于此因,贾瑚到了开原便首先拿屯田做文章,杀一批、撵一批、拉一批,先把粮食握在自己手里,让士卒能填饱肚子,不然他也没法在夏收之后开启战端。</P>
贾瑚只是让他们吃了两个多月的饱饭,就已经能拉出来野战。</P>
再默许他们私带一些轻便的缴获,那还不得嗷嗷叫?</P>
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应该叫:</P>
“夏军不饱肚,饱肚不可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