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员外散骑侍郎(2 / 2)

“等有闲暇时,定去探望叔父大人。”</P>

“如此,多谢欣之兄了,家父若知道是太尉之子来探望,定会甚为欣喜。”</P>

二人说话间,大殿上文武官员已经来齐,音乐声缓缓响起,简文帝从巨大的屏风后走了出来,缓缓上了丹樨。</P>

众文武赶忙跪倒在地,山呼万岁。</P>

随着司马昱沙哑浑厚的请起声,大家站了起来。</P>

近距离观察司马昱,他比前几日又老了几分,放在龙案上的双手竟不住地颤抖着。</P>

陈望暗叹道,这个皇帝当的,真是同情啊,还不如不当,但不当的话就得桓温来当了。</P>

据说海西公在吴县西柴里为了活命,已经在门前种起了小麦,表示与外界彻底断绝了来往。</P>

有童谣传唱:“犁牛耕御路,白门种小麦。”</P>

百姓依然把他家门前叫做御路,大门称作白门(宣阳门)。</P>

司马昱当会稽王,甚至当上象征着皇储的琅琊王时,依然是逍遥自在,龙姿凤采。</P>

而一做上了皇帝,就变成了这样,惶惶不可终日。</P>

再也找不回那个当年的“湛若神君”了。</P>

陈望理解司马昱现如今惧怕桓温,依靠不了以王、谢为首的门阀士族,因为他们不管是谁来坐这个位子,都离不开他们的扶持。</P>

他们貌似对皇帝是谁并不关心,谁来都持欢迎态度。</P>

如今真真正正成为了一个名孤家寡人。</P>

在听完了主要官员按部就班的汇报和繁杂冗长的奏章后,已经是两个时辰过去了。</P>

陈望抄着手站在平台上听得是昏昏欲睡。</P>

最后终于在一名宦官的尖厉嗓门“退朝”中惊醒过来。</P>

司马昱下了丹樨,向后面走去。</P>

众文武跪倒恭送。</P>

顾恺之用胳膊肘碰了碰陈望的胳膊,轻声道:“我们该去拿奏章了。”</P>

“哦,哦,好。”陈望赶忙跟随着顾恺之下了台阶,来到大殿的一个案几前,二人各抱了几十道奏章,一起向司马昱走的方向跟了去。</P>

这些都是需要司马昱回到自己寝宫(现在议事叫做常委会,批复文件叫做私人办公室)盖公章的,也就是玉玺,然后再经他们手送回到中书监去。</P>

这个工作流程陈望总算明白了。</P>

奏章经玉玺才能生效,而众多奏章虽然议过了,但也不能在朝堂马上就盖,得根据皇帝的时间来。</P>

所以皇帝的近侍还是有很大权柄的,他们在皇帝身边看着皇帝盖章,还有最后的发言权。</P>

万一皇帝对你信赖,言听计从,那么朝堂议过的事儿不管同意与否都成了空头支票。</P>

二人捧着奏章,跟随在司马昱的銮驾后面向显阳殿走去。</P>

进殿之后,司马昱在两名宦官的搀扶下,到座榻中坐下,喘着粗气道:“你们且退下,把奏章留在此。”</P>

宫女宦官们忙躬身退了出去。</P>

陈望和顾恺之把奏章工工整整的摆在案几上,也躬身施礼,然后悄悄地退了出去。</P>

在关宫门的时候,听到司马昱沙哑地声音道:“陈卿,你留一下。”</P>

陈望只得又折了回来,顾恺之在后面轻轻将宫门掩上。</P>

偌大的显阳殿上只剩下君臣二人。</P>

司马昱摆手示意陈望坐在下首的座榻上。</P>

摘掉了头上的冕旒,放在一旁,有些疲惫地道:“昨日卿加冠,本来朕也要去的,只是身体抱恙,大不如前了。”</P>

陈望躬身道:“谢陛下隆恩,怎敢劳烦陛下前往,龙体关乎到大晋社稷江山,万望保重啊。”</P>

司马昱对陈望的应对颇为感动,长叹一声道:“唉!朕的身体朕知道,恐时日不多喽。”</P>

陈望心中一惊,忙抬头看去,没有了旒帘看得更加清晰,相较于三年多以前,司马昱苍老了许多。</P>

刚刚穿越而来时,他被昌明、道子二兄弟一脚踹进了崇德宫,那是司马昱头上没有一根白发,脸上也没有皱纹,温文儒雅,气度雍容,拿到现今社会来妥妥的是一名帅大叔。</P>

海西公司马奕刚做皇帝的时候,群臣每次早朝,殿堂上都黯然无光。</P>

但气宇轩昂,英姿挺拔的司马昱来了之后,朝堂才像太阳升起,云兴霞蔚。</P>

群臣把这个场面称为“会稽霞举”,由此在司马昱(当时为会稽王)身上又诞生了一个成语。</P>

现在头发已经花白,脸庞瘦削,两腮塌陷,更显得老气横秋,尤其是双眼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变得浑浊暗淡。</P>

陈望暗暗吃惊司马昱的变化,这个皇帝得遭受了多少精神压力才能导致成这样。</P>

但脸上已经是春风满面,躬身拱手道:“圣上正值壮年,神采飞扬,必能千秋万载。陛下福泽四海,仁厚礼贤,如今大晋已呈现多年未有之太平盛世,我等臣子无不盼着追随陛下成就伟业,光宗耀祖,名垂青史。”</P>

简文帝深深的川字纹眉心罕见地舒展开来,他微微一笑道:“哈哈,听尚书仆射和尚书令多次提及卿机谋善断,志向远大,在年轻一代中如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所以把卿留在身边,卿不会怨朕吧。”</P>

“臣蒙陛下赏识,感恩不尽,哪敢有所怨言。”陈望在座榻中忙躬身施礼道。</P>

简文帝眨着眼睛,翻着眼皮看向大殿,回忆道:“朕还记得三年前在崇德宫里,临时派遣你去洛阳宣慰江北四州及探望太尉病情,结果你去了不但能迅速查破柏杰之案斩杀首犯九十九人,还在虎牢关前大破鲜卑白虏七万之众,如此小小年纪,处事果敢,有勇有谋,能有此壮举,足以说明前途无量,成就当不在乃父之下”</P>

“陛下过誉,微臣一是仰仗陛下天威,二是在左右尽心辅佐,不敢贸然贪功啊。”陈望叩首,谦虚道。</P>

简文帝接着道:“那是在升平二年冬,我也曾率军在濡须与敌酋慕容臧、悦绾等大战一场,方知鲜卑铁骑弓马娴熟,凶悍骁勇,难以匹敌啊。”</P>

“古人云,文臣兴邦武将定国,各司其职,危难时刻陛下当时敢于率兵讨伐鲜卑白虏,已是千古壮举,令微臣钦佩不已。”陈望恭维道。</P>

虽然是恭维,但衰老之人也爱听,司马昱脸色红润起来。</P>

“今日是你第一次上朝当值,朕与你好好说会儿话,”简文帝手指案几上的数十卷奏章接着道:“这些先不急。”</P>

陈望心道,这就是东晋名士风范,一切以慢为主,唉!这些奏章里可有修水渠,建城墙,加河堤,发兵饷等急奏啊。</P>

他忽然又想起来一个成语来,“一日万机”,也是司马昱创造的。</P>

司马昱刚做宰辅,总理中书监时,往往一件政务有时候从年初拖到年尾才能批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