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接话道:“儿听闻龙亢桓氏在高祖宣皇帝时(司马懿)就已沦为了低等士族,中宗元皇帝(司马睿)南渡后,桓温之父桓彝后来也跟随而来,他为跻身于高门士族中,由儒学大师之家而改修习玄学,离经叛道,整日跟高门士族里的名士们鬼混,才得以加入‘江左八达’,为子孙后代开创了晋级之门。”</P>
“呵呵,你不说我还差点忘了,桓彝和陶侃正是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你们不妨自己揣摩一下。”褚太后点头笑道。</P>
陈何躬身施礼道:“孙儿明白了,谨遵太后教诲。”</P>
司马熙雯笑着端起酒盏,语气轻快地道:“说着说着话题又沉重了起来,我们再饮一盏,祝愿元亮、道济二人仕途平稳,青云直上,与昉儿、吟儿相濡以沫,琴瑟调和。”</P>
中堂上于是开始轻松了起来,大家随着司马熙雯将盏中酒一饮而尽。</P>
陈望琢磨着太后老妈的话,越想越有道理,你清高可以慰心但会苦于生活,仕途一生无望。</P>
你若是趋炎附势,结交权贵,会违心,但会荣华富贵,官运亨通。</P>
这个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适应的。</P>
这时,宴席上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王法慧跟褚太后说着话儿,司马熙雯跟呼延珊大声说着话,焦夫人在问陈吟去浙东路途有多少天,……</P>
陈望也问起了檀道济:“道济啊,临海郡太守我记得叫辛什么来着?”</P>
“回禀岳父大人,叫做辛昺。”</P>
“哦,对,辛昺!你去之后可要多设烽火台与海岸边,连年征剿,天师道虽然元气大伤,但孙恩狼子野心不死,终将会卷土重来。”</P>
“是,岳父大人,孩儿定当谨记。”</P>
“天师道在东南沿海诸郡有着广泛的民间群众基础,还要在主要官道、驰道上设哨卡,严加盘查,切断海岛与陆地往来联系。这样,可令孙恩越发焦躁,最后铤而走险登陆,可全歼之。”</P>
“是,孩儿去后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彻底剿灭孙恩!”</P>
“好,有此志向甚好!来,我与你共饮此盏。”</P>
“岳父请!”</P>
说着,二人共同举盏,一饮而尽。</P>
放下酒盏,陈望兴致高涨,抬手把陶潜喊了过来。</P>
陶潜赶忙端着酒盏起身离席,来到陈望座榻边坐下。</P>
陈望拍着他的肩膀道:“元亮啊,昉儿可就托付给你了,到了浔阳郡来个信报平安。”</P>
“是,岳父大人。”陶潜躬身道,然后举起酒盏双手高过头顶,“孩儿敬岳父一盏,恭祝身体康——”</P>
陈望忙摆手制止了他,笑道:“我不胜酒力,你留着酒量待会儿去敬你岳母吧。”</P>
说着,陈望用手指了指对面正独自喝闷酒的王法慧。</P>
“哎,哎,是。”陶潜答道。</P>
由于中堂上人声嘈杂,陈望附在陶潜耳边大声道:“我闻江州刺史现在是桓石生,对吧?”</P>
“是,岳父大人,他正是小婿的顶头上司。”</P>
“嗯,如今龙亢桓氏如日中天,朝廷内外大权皆在桓玄掌控中,你本为一介儒生,在官场之上,即便是看不惯,也不要硬诤,大不了辞职,带着昉儿回谯郡,我和你岳母都会欢迎的。”</P>
陶潜感动地热泪盈眶,将盏中酒一饮而尽,高声道:“小婿谨记岳父教诲,为官一任造福百姓,如果不能得偿所愿,即辞职回谯郡。”</P>
“好,好,”陈望拍在陶潜的肩膀,又问道:“最近可有什么新作?”</P>
“哦,哦,小婿最近没有作诗,倒是写了篇文赋,还请岳父大人指证。”陶潜躬身答道。</P>
陈望眼前一亮,笑道:“快快取来我看。”</P>
这些年陈望没出过门儿,读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婿诗词倒成了他业余爱好之一。</P>
陶潜回到自己座榻上,从案几底下取出一卷纸,又跑了回来。</P>
“岳父大人请看。”说着,陶潜把纸卷展开,面向陈望。</P>
由于案几上有酒菜,无法展平,陶潜只得双手将长卷展开,供陈望观瞧。</P>
陈望凝神看去,这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小篆,只见最右边竖着写有四个大字:“桃花源记”。</P>
“桃花源……”陈望一边轻声念道,不禁兴趣盎然,只这四个字就让他有了读下去的欲望。</P>
只见上面写道:</P>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P>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P>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P>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P>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P>
……</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P>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P>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P>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P>
未果,寻病终。</P>
后遂无问津者。</P>
读到最后,陈望意犹未尽,呆愣在当场。</P>
陶潜举得着长卷,胳膊有些酸痛,见陈望盯着自己的桃花源记不说话,于是问道:“岳父,岳父?可有何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