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历史兴亡(二)(2 / 2)

多说一句,唐朝的宰相非常多,经常同时有三四个,类似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军机处军机,有一个首席,还有一堆辅助。而且唐朝尽管有科举,但是规模不大。唐朝官员基本都是豪门出身,他们家眷也都在京城或者洛阳等超级城市待着,也就成了人质。</P>

这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节度使制度发生变质,但是这套系统本身不稳定,迟早坍塌。</P>

节度使制度被玩坏这事倒是不意外,只是后来变坏的方向我是没想到的。</P>

这事跟李林甫有关,这人能力极强,毛病也很明显,太过小肚鸡肠,权力欲望极重,他怎么能让自己的宰相同僚去边疆领兵嘛,唐朝宰相本来基本都出身豪门,那些大豪门出几个节度使还了得?</P>

所以他刻意扶持一些没啥根基的胡人担任节度使,比如咱们熟知的一堆人,安禄山(爹是粟特人,妈是突厥人),史思明(突厥人),高仙芝(高丽人),哥舒翰(突厥的突骑施部)就这么上位了。</P>

这些人无一例外能力非常强,通过在边疆艰苦作战,再加上苦心经营朝中关系,最终成了一方大员。而且他们根基很浅,非常好控制。</P>

李林甫死后,新上任的是杨国忠,这人在历史上名声非常臭,他并不反对李林甫这么干,只是看不惯边疆将领都是李林甫的人。于是天天怂恿皇帝去修理那些位高权重的节度使,第一个下手的就是安禄山。</P>

这个操作客观上又把矛盾给激化了,造成了叛乱的加速。不过我认为叛乱只是时间问题,差别只是被什么事给触发。就好像一栋楼已经歪得不成样了,坍塌是随时的事,可能是因为小地震,也可能是因为被车撞了一下。</P>

安禄山也纠结,皇帝宠信他,但是朝廷的官僚阶层已经极度不信任他了,他自己也面临进退失据的问题,而且已经有人替他走了一次他想过的路,就是王忠嗣。</P>

王忠嗣对大唐那是忠心耿耿,通过战功升到了陇右和河西节度使,一个人身兼两个节度使(后来干到四个),和安禄山一模一样,安禄山自己就是范阳和河东节度使。</P>

这么个人,后来竟然被污蔑下狱,差点死在狱中,边疆名将们集体作保,才放了出来,但是依旧被贬,没几年就死了。</P>

某种意义上讲,王忠嗣就是安禄山的镜像,如果安禄山跟王一样放下兵权,去朝廷服软,大概率结果和王忠嗣差不多。而且王忠嗣是李隆基的养子,这都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别说其他人了。你打开唐朝历史,那叫一个杀人如麻。</P>

其实你想想,对于安禄山来说,他面对的也是个死局。他经营大唐东北军区这么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朝廷早就已经对他不信任,尤其还有杨国忠这么一个不讲理的,皇帝也不是啥善茬,连自己儿子都杀,他的信用又值几个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