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用一些“符合标准”的待业大学生,再加上一批“忠诚”的退伍军官,这些人平时算是奥地利社会上比较没用的一群人,但是放在基层却正合适。
实际上除了他们以外,还有无数的教堂和教士在充当着润滑剂。不要小看这群神棍的作用,他们在此时底层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个时代有很多人一辈子没离开过村庄和田地,他们出生的时候要接受神职人员的洗礼,之后的婚礼、葬礼也都是神父们主持。
尤其是一些小地方的本堂神父,就好像是南方地区的祠堂族长一样有权威性。
这些人待在一起组成的骨架,再加上完成了忠君爱国教育的民众就可以形成一个个坚不可破的堡垒。
奥地利的基础教育除了扫盲,便是提高民众对国家的服从性也就是所谓的忠君爱国。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普鲁士早在威廉三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忠君爱国教育,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建立国家意识。
毕竟当时的德意志人,对于国家这个概念实在不强烈,比如奥地利的军队里经常会有黑森人、巴伐利亚、萨克森人,甚至是汉诺威人。
德意志诸邦混战的时候,大家都是凭喜好随便加入哪一国的军队。比如朱利叶斯·雅各布·冯·海瑙将军实际上就是个黑森人,而萨克森的陆军元帅则是个符腾堡人。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决定结束这种乱象,他在大教育家洪堡的建议下开始对传统宣战,要求人民对国家忠诚,对君主尊重,所以普鲁士人很少为其他国家而战。
反观历史上奥地利人这点就做得很不好,甚至让某个练如来逆掌的家伙被人误会是德国人。
普鲁士人的做法很多都流传到现代,比如升旗仪式、唱国歌、弘扬本国历史尤其是对奥地利的战争胜利。
此外,普鲁士政府还在各学校设立了普鲁士青年军,旨在通过军事训练培养青年学生的纪律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普鲁士的忠君爱国教育在普鲁士国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提高了国家意识和公民素质,也为普鲁士在欧洲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体系后来也被其他国家效彷和引进,历史上奥地利人也学过,但是没学明白,反而弄得怨声载道。
实际上奥地利帝国的情况要比普鲁士复杂得多,前者的民族众多,再加上高山河流将其分割成了一个个的地理单元,至少民族主义这个词不能随便乱用。
维系这个国家的只有皇室和教会,不过弗兰茨会想办法将其纳入统一的经济体中。
毕竟随着历史的发展前面两种纽带会越来越脆弱,而经济链条会越来越紧密。
当然强弱只是相对的,如果弗兰茨能成为天降伟人,挽狂澜于既倒完成中兴大业,那么皇室的纽带就会成为整个国家的缰绳,完全控制帝国的方向。
忠君爱国这套其实已经被普鲁士人玩得很明白了,弗兰茨甚至想不到什么好补充的。
唯一能借鉴的似乎只有将世俗皇权和神权相结合的倒车,这种做法虽然能引来大批狂热的支持者,但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且弗兰茨不确定自己会不会也迷失在个人崇拜的浪潮之中,毕竟历史上不乏拥有钢铁意志的勐男和远见卓识的天才,但他们最终也难逃被捧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