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弟子先生(1 / 2)

剑道观止 戴夫子 2069 字 10个月前

众人下学散去,只有复圣留下。

刘先生心情舒畅,怡然自得,伸了个懒腰,想起自己求学之时,先生说要‘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刘先生坐正身体,对姚复圣说道:“复圣,我那位以治学严谨的先生,在给我们教学解惑时,最喜欢我们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共同讨论。我们每次询问经典疑难,先生必然如临大考,思虑良久,唯恐出现丝毫偏差。其中一次,你们张先生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家先生想了多久,才给出他的答案吗?”

刘先生伸出一根手指。

姚复圣试探性说道:“一月?”

刘先生摇了摇头。

姚复圣继续说道:“难道是一年?”

刘先生继续摇了摇头。

姚复圣咽了咽口水,说道:“该不会是十年吧。”

刘先生还是摇了摇头,然后说道:“是一辈子,自从你们张先生问先生那个问题后,先生用了一身去寻找答案。先生临死前,把我们叫到床前,拿出一本写满密密麻麻小字的书页,然后说这是他思考的答案,不一定对,让我们进行补充完善。”

刘先生笑了笑,说道:“好读书,就要求甚解,每有会意才能欣然忘食”。

下完学,李去病和项怀英一起朝着道观走去。李去病和项怀英之所以成为好友,源于一段陈年恩怨。项怀英家是外姓人,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风俗下,本来就受到姚氏、李氏族人的排挤。后来不知为何,项怀英与一伙李氏子弟结了仇,结果给人死死堵在书简巷里一个小胡同中一顿痛打,对方人多势众,项怀英很快给打得鲜血直流。幸好李去病路过,劝住了那一伙李氏子弟。后来一来二去,两人便逐渐熟悉,成了朋友。其他李家子弟看到项怀英与李去病成了朋友,便不再敢找项怀英的麻烦,毕竟李去病是李氏族长的孙子,极有可能会是未来李氏一族的继承人。

以前项怀英没有朋友,所以经常一个人独自玩耍,钓鱼捕蛇掏鸟窝,无不娴熟,鱼竿木弓捕鸟笼,啥都会做,尤其是木工活,又稳又快。

李去病的松木剑,就是跟着项怀英学习的,不过李去病由于比较喜欢剑,所以后来反倒比项怀英做得更好一些。

前几天老道人说,二月一,他要为乡亲们做一场法事,让李去病他们一起去帮帮忙。

听爷爷说,老道人十分了得,熟读道藏,精通奇门遁甲,八卦易理。李去病的爷爷很少夸赞别人,从李去病能听懂话以来,就听见爷爷夸过三个人,一个是张先生,一个是老道人,一个是夸他。爷爷之前千叮嘱万嘱咐说,让李去病对老道人多尊敬些,没事可以多去道观玩一玩,但是前提是不能耽误张先生教授的学业。

爷爷之前还给李去病讲述了一个故事,十二年前齐州一带大旱,从春分一直到重阳,都没有下雨,不仅粮食没有收成,而且河水枯竭。拥有七十二名泉的齐州,但最后一滴泉水都没有了。百姓没有粮食,姚家、李家两大家族都有些余粮,半散半赊给周边百姓。可是没有水,大家都没有办法,毕竟谁家都没有存水的习俗。

重阳节这一天,一位老道人突然来到镇子里,找到姚李两大族长,说到老道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老道人嘱咐姚李两大族长于小镇东南的山上建一台,名曰九龙坛。高九尺,共三层,用一百零八人手执旗幡围绕。老道于台上做法,可借三日三夜东风,下三日三夜大雨。

姚、李两大族长闻言大喜,便组织家族两百余名青壮年往山上筑坛,拨一百零八人执旗守坛。

老道人于是在九月初十甲子吉辰,沐浴戒斋,身批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祈雨,老道人一日三次上坛,却并不见刮风下雨,是日看天近夜,天色晴明,微风不动。一直到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旗幡转动,姚、李两大族长看时,旗带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待东南风大起之后,天空开始锦云密布,不一会便淅沥沥哗啦啦下起瓢泼大雨。

后来李去病问过老道人如何求雨,老道人没有回答李去病,只是唱了一首歌:“吾法修炼大不同,身内身外两周天。先教阳生庶阴生,火生土来土生金。五行之气都化水,归入黄庭升风池。神电闪烁鬼神惊,五法中将为黄庭。”

从那以后,老道人就经常给一些道藏让李去病记诵,而且传授了一些强身健体的法门。

李去病和项怀英来到道观,老道人正在整理道袍、道冠和桃木剑,看到李去病他们之后,老道人就说道“十二,你帮我先在三清像前上三炷香,然后帮我在祭坛四周摆上二十四支蜡烛。怀英,你去拿出符纸和朱笔,帮我们画三道安宅镇土符、祈福延寿符、祛病消灾符”。

法事,又叫斋醮科仪,俗称“道场”,是道门一大仙人创立的,相传这位仙人能通过掐诀、踏罡、存神,与神灵沟通。后来这位大仙人在道门中别开生面,新开正一教,后世遵为天师道祖。

不一会,头戴紫阳巾,身穿八卦衣的老道人来到蜡烛围成的一圈所谓祭坛上,徐徐清风阵阵拂,点点烛光处处摇。

只见他鹤顶龟背,凤目疏眉,白髯及胸,神态飘逸,右手持着桃木剑,左手捏着符箓纸,低声常喝道:举步朝金阙,飞身谒玉京。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

法事做毕之后,项怀英因家中有事,就告辞离去了。

老道人对李去病说:“十二,你快突破到第三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