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绿芜(59)(2 / 2)

康熙四十五年南巡,圣驾至江宁,帝亲历紫金山南麓,谒孝陵。</P>

史书上记载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康熙帝进行了六次南巡,而每次路过南京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前往明孝陵祭拜朱元璋。</P>

若曦第一次亲历这种场面。</P>

康熙年间的明孝陵修缮完好而庄重,入口处康熙亲自题写的“治隆唐宋”碑十分醒目,彰显着前朝帝王的威仪以及现任帝王的重视。</P>

康熙神情肃穆行三跪九叩之礼,祭祀的场面浩大而沉静。</P>

康熙此行执意而为,南巡的官员其实并不赞同。</P>

如今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员都是出身满清贵族,但是在地方上都还是汉族官员的天下,康熙口上为了统治稳固拉拢汉臣,但实际上对于汉人仍旧有偏见。</P>

他只是为了统治巩固暂时而为。</P>

这一点无论满臣还是汉臣都心知肚明。</P>

若曦不自觉看向康熙身后不远处面容沉稳的太子,她心中思虑着这一件事。</P>

太子此次南巡必然是要搞一件大事情的,那么最好的借口似乎近在眼前......</P>

自古江南出名士,名士又多清高孤傲之辈,康熙治下对汉臣拉拢有限,亲近不足,江南又前后历逢几桩大案,难免有些心怀不满之人。</P>

再者,年前还听说太仓一带有人打着所谓"朱三太子"的名号生事,康熙南巡又声势浩大,实在不是很安全。</P>

就算出了事,也是康熙执意而为...</P>

只是...</P>

祭祀过半,仍旧风平浪静。</P>

她始终低着头,藏住眼里的思绪。</P>

胤礽站在康熙身后,看着他的皇阿玛肃穆地完成了一众祭奠仪式,目光扫过周围,面容不变,心下却百般思绪流转</P>

孝陵在紫金山南麓,江宁水乡山地偏低,不好隐蔽,但也胜在视野宽阔...</P>

只要稍加安排,适当距离内,一支穿云箭便能在瞬息之间取人性命......</P>

皇阿玛治汉名宽实紧,前朝遗脉心存怨恨报复也在情理之中...</P>

况且...</P>

南巡布防是十四和皇阿玛安排的人手负责的,是皇阿玛执意亲谒孝陵,就算出了事又与他这个太子何干?</P>

临时换了十四南巡,便是这般打算的。</P>

他本该如此的...</P>

但...</P>

腕间青玉质感触手温润。</P>

逢凶化吉,百无禁忌。</P>

卿卿的心意让人动容。</P>

胤礽总会想起她曾经满含忧郁的水眸,不忍辜负。</P>

所以最终取消了计划。</P>

他并不想再加剧满人与汉人的冲突,他的卿卿生于江南毓秀之地,他也不愿在江南这篇疮痍之地再添伤痕。</P>

胤礽修书一封送往了京城。</P>

……</P>

书信往来通畅,太子的书信到了胤禛桌前,他拆开之后,一向沉稳的表情难得破功。</P>

太子更改了计划。</P>

新的计划依旧周密,成算很高。</P>

但...</P>

虽然没有说明缘由,但他莫名知道太子临时改变计划的原因。</P>

太子变了许多,但和之前一样执拗和不听劝告。</P>

只会在那个人面前有例外。</P>

胤禛想起那个已经离开的女子,他派去护送的人时常汇报情况,此番那女子已然途径洛阳......</P>

此番关键时刻...</P>

胤禛思来想去,还是回信一封,说明了京中的情况,她离开前留下了书信。</P>

胤禛本想等事情了解之后再寄出,可太子主动更改了计划...</P>

一个主动离开。</P>

一个主动转圜。</P>

生怕对对方有半点牵连。</P>

倒是他做了这个拆鹊桥的恶人。</P>

胤禛静坐许久,最终将绿芜准备的离别信同时寄出,免得太子因此发怒在关键时刻分心。</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