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考试回忆(2 / 2)

不像现在的学生,各种复习资料及考试卷子,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什么达标卷、冲刺卷、百分卷、小状元、秘籍卷等,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家长就是肯花钱,跑到新华书店,一切都是现成的。</P>

那个年代的老师只能凭着一支铁笔、一张蜡纸、一管油墨、一个滚筒器,一台小不点儿油印机来完成繁琐而又艰巨的印卷子任务。米云的母亲在小学就会经常刻制油墨试卷和印刷试卷,米云就有近距离参观整个制作和印刷过程。</P>

印卷子必须先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备用资料,再结合本地区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悟,尽量使经过筛选的材料有的放矢,精准到位。</P>

刚铁笔一支在手,一张油光光、亮闪闪、软绵绵的蜡纸平展展地横躺在四指宽带有斜纹的黑色钢板上,刻字者右手拇指和食指不紧不松地捏住铁笔的颈部,中指紧紧抵住笔头,三个指头通力协作,劲儿往一处使,像主刀大夫给病人做手术那样,一格一字,一字一格,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一字不漏,一字不差。</P>

无论是刻方块字,还是刻仿宋体,一字字,一格格,一行行,字体端正,排列匀称。远看运笔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近听细微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演奏家在弹拨一曲优雅的轻音乐。薄如蝉翼的蜡纸上,一字字、一行行,字迹清晰可见,线条分明,细看如平静的湖面上漾起的一层层白色涟漪。</P>

语文试卷刻起来相对其他学科就比较费力费功夫。基础知识、古文阅读及写作部分字数较少,现代文阅读分析板块,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和标点要照搬照抄。久而久之,右手中指第一关节处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甚至弯曲变形。用钢笔和蜡纸在坚硬的钢板上刻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笔书法。</P>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刻字有两个注意事项:一、蜡纸拈轻怕重,着力时一定要轻重适宜。二、钢板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成“麻子脸”。有了基本功,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P>

印卷子时,常常把学校教工宿舍床上的被褥一卷,油印机打开平铺在木板床上,不高不低,位置适中。把已刻好字的蜡纸固定在细细密密的罗网下面,已裁得整整齐齐的白纸铺垫在印板上,从软塑料管子里挤出少许稠糊糊黏唧唧的油墨置于调色板上,再滴入两三滴煤油或汽油稀释,用圆柱型橡胶滚动器来回滚动几下,搅拌均匀后,捋捋袖子,抖抖精神,一鼓作气,一张张的试卷就是这么印刷出来的。</P>

油印卷子是机械重复且眼疾手快的工作,有时单打独斗,有时二人结合。两只手不停地忙活,脑子里还要想着班里有多少学生,需要印多少卷子,既不能多印,更不能少印,决不能无故地耗费纸张,耗费油墨,耗费时光。说来心酸,老师晚上办公用点儿煤油都凭票;民办教师每月六元钱的工资,在校吃饭还要摊伙食费;校舍还是危房,三五年一装修。教育经费紧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能多印试卷。</P>

当卷子印好后,看着这些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文字,有点成就感,米云虽然不喜欢做作业和做试卷,但看母亲亲自辛苦印刷出来的试卷还是比较爱惜的。做了十几年的油墨试卷,手染油墨的真还有那么几次,大部分试卷还是会干了才会下发出来。</P>

能沾一手油墨的试卷,必然是新印不久的试卷。试卷上那浓浓的油墨味,不用贴近,不用深嗅,就扑面而来,这种味道,挥之不去,躲之不掉,只有在漫长的考试中,去适应,体会,喜欢。以后更难有人体会到了。</P>

油墨试卷,是任课老师用蜡纸,铺在钢制的刻板上,用特有的笔,一个字一个字刻的。成品的试卷蜡纸,就是一件薄如蝉翼艺术品,上面布满了白色透明的刻字,在太阳底下,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清秀饱满,纵横捭阖。一张油墨试卷的产生真不容易,从选题,到刻字,到油印,要耗老师不少心血。钢板腊纸刻字不易,油印更难,要把握好火候,稍不注意,要么太淡,看不清。要么太浓,黑一片。</P>

油墨试卷都是纯手工作品,有时都不用看内容,只看字迹,就能知道考的是哪门学科。做题的过程,倍感亲切,有时试卷上出现老师惯有的笔误,或者别字,都不用举手询问,日里行间都熟悉,意领神会,做起来也顺风顺水。有时本来忘记如何应答,只模糊记得这个字迹,出现在黑板的某个位置,竟能勾起记忆不深的答案,不禁大喜,有的试题还不小心印出答案来,油墨试卷也会有小失误。油墨试卷,考的是书本,答的却是师生的印记。</P>

油印试卷可是一件功夫活儿。印刷这种试卷的设备叫做“油印机”,构造简单,由木头框的印刷网、压纸木板和一个毛滚子组成。</P>

印刷之前首先要在蜡纸上刻写,这蜡纸跟我们平时见的包装食品的蜡纸可不一样,这种蜡纸有点儿透明,有两层,上层是蜡,下层是薄纸。刻写时要把蜡纸放在专用的钢板上,用笔头带有钢针的“钢笔”刻字,刻字时力道要控制好,要把“蜡”刻透,否则就印不出来字,但又不能用力过猛,把下层的纸刻坏了,印出来的字就会黑乎乎的。</P>

刻完蜡纸后,下一步就是印刷了。印刷时先将刻好的蜡纸夹在印刷网上,印刷的纸张夹在印刷网下面的夹板上;然后将专用的油墨搅匀,倒一点在印刷网上,用滚子前后左右滚动几下,使油墨均匀地分散开来,最后左手把油印网用力按在白纸上,右手紧握沾满油墨的滚子,匀速地沿着印刷网前后滚动,一张试卷就印刷完成了。不过开始的几张一般都是黑糊糊的,四五张过后才渐渐清晰起来。</P>

那时试卷上的每道题目,都是老师自己精心设计,经过再三斟酌反复推敲的,毕竟是要用“钢笔”在蜡纸上一笔一划地刻出来,如有差错,不仅一张蜡纸就浪费了,得重头再来,更重要的是浪费时间,延误考试和练习。因此,会刻写钢板油印试卷,成了那个年代农村学校每一位老师的基本功,70年代出生之前的老师才有机会接触,参与过油印试卷的这批老师现在已基本退休。</P>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试卷,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电子版还是打印版,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但是来的越轻易,做得越多,越缺乏整理和反思,想要成绩提高,除了刷题以外,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油印试卷,以及更多得“教育历史”也将逐渐被埋入历史洪流之中,成为人们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