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保证粮食的质量(2 / 2)

朱楷想了想,然后说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官员考核,选拔真正有德有才之人;二是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权力运行透明;三是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减少滋生**的土壤。”朱元璋听了,频频点头:“言之有理,朕会考虑采纳你的建议。从今往后,你便兼任吏部尚书,负责实施这些改动革新措施。”

朱楷心中激动不已,但他仍保持着冷静:“谢陛下信任,微臣定不负重托。”

他深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选拔和考核官员入手。因此,朱楷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官员素质的举措,并付诸实施。

一天清晨,朱楷早早来到吏部衙门,准备召开会议讨论改动革新的具体方案。他坐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等待着同僚们的到来。不一会儿,几位大臣陆续到达,他们都是朱楷精心挑选的志同道合者。

待众人坐定后,朱楷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诸位,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讨论如何更好地选拔和考核官员。大家都清楚,近年来,我朝官场**现象日益严重,如果不加以遏制,必将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位大臣附和道:“大人所言极是,但选拔贤能并非易事,该如何操作呢?”

朱楷点了点头:“确实不易,但我认为,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可以做到的。首先,我们要改动革新科举制度,使之更加公平公正。”

“具体如何操作?”另一位大臣问道。

朱楷解释道:“我们可以增加考试科目,除了传统的经义之外,还可以加入政论、实务等内容。此外,还要加强对考生品德的考察,确保选拔出的人才既有才又有德。”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接着,朱楷又提出了关于官员考核的意见:“除了选拔之外,考核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定期对官员进行评估,奖优罚劣。”

一位年轻的大臣问道:“大人,具体如何实施呢?”

朱楷想了想,说道:“我们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考核机构,由公正无私的人士担任考官。每年对各级官员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内容包括政绩、民情、道德等多个方面。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这样一来,那些懒政怠政的官员就会受到惩戒,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则能得到提拔。”一位大臣补充道。

朱楷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官场风清气正。”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最终确定了一系列改动革新措施。朱楷决定将这些方案整理成文,呈报给朱元璋审批。

几天后,朱楷带着厚厚的奏折来到御书房,准备向朱元璋汇报。他跪倒在地,恭敬地说道:“启禀陛下,微臣关于吏治改动革新的方案已经拟好,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起来。半晌,他抬起头来,目光中带着赞许:“朱爱卿,你所提出的方案切实可行,朕同意照此执行。”

朱楷心中一喜:“谢陛下。”

朱元璋又说道:“此次改动革新意义重大,你务必亲自督办,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实到位。”

“微臣定不负陛下重托。”朱楷坚定地答道。

朱楷正在府中处理政务,突然接到消息,说是张文远来访。他连忙迎了出去,只见张文远满面春风,显然心情不错。

“张兄,”朱楷笑道,“近日可好?”

张文远拱手作揖:“多亏大人提携,如今学生已在户部任职,深感荣幸。”

朱楷欣慰地点了点头:“张兄才华横溢,定能为国效力。不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切记不可忘本。”

张文远认真地说道:“学生谨记大人教诲。”

两人相谈甚欢,直至深夜才散去。望着张文远离去的背影,朱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只有培养出更多像张文远这样的优秀人才,大明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午后的阳光斜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御史台内,几个官员正围坐在一处,讨论着如何进一步加强监察体系的有效性。其中,御史中丞赵诚,一位刚正不阿的老臣,清了清嗓子说道:“吾等皆知,朝廷之大,百官众多,若不加以约束,恐生懈怠之心。”

“正是!”一旁的副御史刘瑾点头附和,“我等身为御史,本职便是纠察百官,肃清贪腐。然,近日来,关于各地官员贪墨之事频传,可见现行体制仍有漏洞。”

赵诚沉吟片刻,目光如炬,“那依刘大人之见,当如何补救?”

“依在下之愚见,”刘瑾站起身来,在屋内踱了几步,“当设‘密探’,以秘密的方式监察各级官员,尤其是那些手握重权之人。”

“密探?”赵诚眉头微皱,“此法虽有效,却也需慎行。毕竟,若不慎泄露消息,恐生事端。”

“大人所虑甚是。”刘瑾点头赞同,“因此,这些密探应当由绝对忠诚可靠之人担任,且其身份绝不可外泄。另外,还需定期更换人员,以防被收买。”

“嗯,此乃良策。”赵诚颔首,“不过,单凭密探之力还不够,还须加强对官员的道德教育,使之不敢为非作歹。”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随后是侍卫的声音:“朱元璋驾到!”

屋内的官员们立刻起身迎接,只见一位身穿龙袍、威严中带着几分平易近人的朱元璋缓步入内。他环视四周,目光温和地扫过每一位官员的脸庞,然后开口道:“诸位爱卿,朕闻你们正在商议如何完善监督机制,这正是朕之所望。”

赵诚上前一步,恭敬地说:“启禀陛下,臣等确是在为此事忧虑。欲使朝纲清明,必先肃清贪腐,而欲肃清贪腐,又需从监督入手。”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刘瑾:“刘爱卿,你有何见解?”

刘瑾深吸一口气,将之前与赵诚讨论的想法一一呈报给朱元璋。听完后,朱元璋沉思片刻,接着说道:“此计可行,但密探之事需谨慎行事,不得扰民。此外,朕以为,除了暗中监督,还需公开表彰那些廉洁奉公的官员,以此树立榜样。”(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