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们到底是低估了周培的狭隘之心。</P>
还没等他们去退学,私塾的人堂而皇之的将孟芋和孟芫二人的书籍笔墨一应丢在了私塾门口,更是扬言孟家姐弟顽劣不堪,孟家父母更是教子无方,甚至妄图殴打夫子云云,私塾岂能容下这样的人,眼下便广而告之,将孟家姐弟二人逐出私塾,并责令一众学生以此为戒,万不可效仿。</P>
镇子上拢共便那么大的地方,不出半日,便传了个遍。</P>
知晓些内情的,便说这夫子着实过分了,与半大的孩子如此计较,这分明是要毁了孩子的名声,断了孩子的前程。</P>
可那些不知晓内情的,便是路过了孟家的门口,都会停下来指指点点的嘀咕两句。</P>
那时的读书人,地位总要高些的。</P>
更别说像周培这样曾有些功名在身的夫子了,所以无论真相如何,众人的话头总归会偏向周培这边。</P>
如此一来,孟家的处境便尴尬了。</P>
甚至连孟父曾经很是抢手的木匠手艺,都冷清了许多。</P>
这么些天,虽说被孟母压在家中不曾出去走动,可那些隔着院墙的议论之声,孟芋却是听到的,甚至很是自责。</P>
只说若是自己再忍上一忍,便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P>
可孟母却说,有些人,你退一分,他便能进一寸。</P>
今日忍下了,来日里还不知要用多龌龊的心思来揣测你;</P>
亦或者,无数次的忍耐退让,换来的不过是得寸进尺,甚至变本加厉。</P>
早些离开也好,又不是家里揭不开锅,何至于受这冤枉气。</P>
孟芫却是连连担心了许久,只难过自己为何总爱看那些诗文,被人留下了话柄。</P>
眼下连累了家中不说,弟弟这般聪慧,来日高中亦不是痴心妄想,可如今被周培这般传言,便是哪家私塾都不肯要的。</P>
实际上,不仅如此。</P>
孟母甚至寻了些旁的夫子,想要将孟芋送去求学。</P>
可那些夫子们,要么是听信了周培传出来的话,要么便是不想惹事得罪了周培,纷纷拒之门外。</P>
一时间,孟母亦不知如何是好。</P>
孟芋安慰着姐姐,万事并不是只读书一条出路。</P>
可孟芫却说,读书可能是最轻松的那路,弟弟这般聪明,万不可如此埋没了。</P>
于是,孟芫偷偷去寻了平时私塾里交好的的姑娘,借了好些书本回来给孟芋去学。</P>
有些书籍借不到,亦或是私塾里的夫子们自己编写出来的,便连夜抄写整理,只为不耽误弟弟的学业。</P>
若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便将自己的体己钱拿出来,一一去求女子学堂里的姑娘们,只为有人能将注解标出,方便孟芋学习。</P>
而这些周旋,总要出门的。</P>
一个被夫子明晃晃的说“冥顽不灵”“毫无女德”“不守规矩”的姑娘家,哪怕是走在路上,都会被人指着脊梁骨说:“便是那个女的......”</P>
一传十,十传百的,到了有些婆子嘴里便传的难听了,只恨不得将手指头戳到孟芫脸上去。</P>
孟芫不在意。</P>
抱着怀里好不容易寻来的书本注解,满心满眼的,都是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