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等着领面包的队伍长到看不到终点,妇女用头巾遮住脸担心被熟人认出来,然后在垃圾桶里翻找剩饭剩菜。
其实这才是这个时候美利坚的常态,千百万人只能像畜生那样生活,才能免于死亡,当然这相比3年前已经好多了。
大量的公共建设项目增加了很多就业岗位,不过此时的失业率仍然有20%以上,而且工资也都不高,大部分人还是只能靠着政府的救济生存着。
如果不是真实发生过,很难相信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利坚,假如你随便拦住当时的一个美利坚人,告诉他十几年后美利坚将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他很可能会啐你一脸唾沫,然后说这跟我一个月薪30美元的人有什么关系。
当然,如果是没有工作,等待救济的人,恐怕会用白痴一样的眼神看向你。
此时的美利坚人民,完全想象不出十几年后,几乎每一个美利坚人都能凭借生活在世界秩序中心的红利,吃上美味的炸鸡,住上现代化的大房子,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的富人,他们的生活总是相似的奢靡,但是欧洲的穷人和非洲的穷人生活水平天差地别,因为穷人的生活质量跟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所以穷人更关心国家大事。
有些国家的普通人能够凭借时代的红利,过上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生活,比如北欧高福利国家,比如80年代的小日子。
此时的美利坚经济上跌落悬崖,政治上也陷入了孤立主义的浪潮之中,也无法想象几年之前的美利坚是何等的辉煌,从后世来看,这十几年就是波浪的最低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也想从英法主导的殖民体系中分得一份经济利益,并且通过介入欧洲事务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
但是威尔逊总统提出的14点名存实亡,基本上成了废纸,英国和法国为了缓和美国的不满,同意建立一个国际联盟,当威尔逊带着这仅剩的成果回到美利坚时,迎接他的是怀疑和羞辱。
1919年11月19日美国参议院否决了这个条约,美利坚由自己提议建立的国际联盟,威尔逊最后的政治遗产也遭到了唾弃,五年后威尔逊含恨离世,美利坚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次重要亮相,就这样遭到了挫败,政治理想的破灭。
这也加重了美利坚国内的孤立主义倾向,也奠定了美国在20年代的社会基调,随着工业生产力跟电力革命的深度结合,汽车、电话、电影等各种新式商品层出不穷,美利坚人不再关心欧洲事务,而是一头扎进了琳琅满目的消费品中尽情放纵自己的欲望。
摩天大楼一幢接着一幢的竖立起来,私家汽车挤满了道路,打扮时髦的年轻女郎领着大包小包结伴从商场里走出来。
假如把1920年代的纽约街景搬到现在,也不会让人感到过时,20世纪20年代是美利坚快速进入现代化的的时期,电器化的成果开始大规模的商业化,并走进普通美利坚人的家庭。
以福特为代表的美国汽车公司,生产了全世界80%的家用汽车,从1920到1929年美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从86辆上升到了219辆,作为比较东方大国在2022年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为225辆,刚刚追平了美国在100年前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