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扫墓(2 / 2)

这座门楼名叫中华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道门存在过,历史中这座门很有名,是通往紫禁城的必经之门,曾用名有大明门、大顺门、大清门。

每个不同的名字大概能代表一个不同的朝代。

大明门是永乐年间的叫法,一直持续到公元1644年满清进关,中间穿插着叫了二十五天“大顺门”,闯王进京嘛,结果还没来得及完成匾额制作,就灰溜溜的跑了。

1644年农历十月,那个据传五台山出家的顺治定都四九城,把大明门改为了大清门。

这里面还有段故事,据说刻有“大明门”的是石匾,清朝统治者直接没换,把石匾翻过来刻上了中满双文的“大清门”,挂上继续用。

“大清门”这一叫就是小三百年,直到民国成立后,在1912年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

那时候物资匮乏,有人就想把大清门的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但不曾想一拆下来傻眼了,顺治老儿已经在两百多年前用过这招了!

民国没办法,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题写了“中华门”三字挂在上面,这一用就是小五十年。

特别说明一下,拆一些旧建筑是从民国开始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交通、满足作为首都的职能要求,什么千步廊、东西三座门、东西长安门,相继被拆除,只是今年轮到了中华门。

存好自行车,王静文直接拉着唐植桐来到38路站牌底下排队等车。

唐植桐看着站牌,前门始发,经西单一路往西,途径木樨地、公主坟、万寿路、五棵松等十六个站点,终点站是玉泉路。

“这也不是直达啊?没有直达车?”唐植桐不了解公交线路,出口问道王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