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总在干什么呢?黄总在……入乡随俗!</P>
前文已经提到过,南北的营商环境完全不同。粤省可以说是企业“大”、体制小,办事员能追着企业上门服务。省城刚好相反,冗编问题刚刚缓解,从上到下的办事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P>
其实,黄总刚到省城的时候,也并非纸醉金迷。这位小舅子还是想在老板姐夫面前做出点成绩来的。怎奈赶上省城楼市受“北欧新镇”停摆影响,黄总也挺着急。</P>
一边是销售业绩不好,房子卖不动。另一边是各种手续被卡,项目推进受阻。黄总也只能入乡随俗,找关系疏通了。</P>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咱们华夏先秦文化的智慧了——</P>
庄周大爷说:要“入乡随俗”!</P>
孔老爷子曰:可以“和而不同”!</P>
也就是说,人到了陌生的地方,请尊重和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同时,融入和保持独立思维并不冲突,互相尊重,有利于追求共同利益。</P>
黄总结交的就是时常“驻扎”在度假酒店的一个本地小开——池顺昭。</P>
小芸那位帮忙跑手续的亲戚,就是池顺昭搭桥介绍的。</P>
这位小池总怎么就能在省城吃得开呢?</P>
说起池家生意的影响力,可能还比不上粤省第一批千万大佬,可池家在省城经营多年,关系比较硬。</P>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他爷爷池德松。</P>
上世纪八十年代,省城改革炮声一响,震碎了无数人的铁饭碗。虽说开启了省城市场经济的先河,但在当时的省城,老百姓感受到的,不是春雨润如酥,而是一场恐慌的“改革地震”。</P>
悬在半空中的靴子终于落地,有人骂厂长、有人挂花圈、有人哭着改革、有人自此沉寂……</P>
1986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企业破产法》,首先拿省城开刀。当时,还有两年就退休的池德松,当厂长也没几年,就被冠上了“破产厂长”的帽子。</P>
北方人好面儿,老爷子当了一辈子骨干,怎能接受这样的头衔?于是,这位已近花甲之年的老厂长决定“下海”渡劫。</P>
那年头,这样的例子不少。放开了市场、放开了人心,从社会边缘人、到大学生、再到红色子弟,或迫于窘境、或为了机遇和野心陆续下海。</P>
当时,池德松可谓是远近闻名,“闻名”到他想搞事业,十几家银行都拒绝给他贷款!</P>
老爷子只能凭着一股血性和冲劲儿,凑钱从私人小作坊做起,后来又创办了多家工厂,广聘下岗职工,最后,终于回归了自己的老本行五金铸造。</P>
感谢市场经济成就了第一批乱世枭雄,十年之后,池德松已经是省城的改革先锋。“破产厂长”也为人津津乐道。</P>
就是应了那句话:同样是失败,成功前它是耻辱,成功后它就是勋章!</P>
池顺昭就是在老爷子创业的十几年里成长起来的。亲眼见证了亲爷爷从无到有,重新建起了五金事业,池顺昭比同龄人成熟得更早、也更有野心。</P>
上一世,班琪只是听说省城有这样一号人物,但那个圈子是相对封闭的。班琪忙着赚钱,也没心思去钻营。</P>
没想到,这辈子刚到省城,就有人给引荐了。</P>
池顺昭是纯正的北方人,高大,偏白,浓眉大眼的,高鼻梁上架着一副银丝无框眼镜。</P>
怎么说呢?再加一件西装,就是九十年代港片里中环精英的既视感——用后世的话来形容,更像是:未到中年先油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