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李振华愣了一下。</P>
不过很快明白,朱教授是体改委的人,研究新兴的民营经济本来就是他的工作。</P>
这段时间,中药厂吹的那么响,又是他自己拥有股份的企业,肯定要好好调研一番。</P>
而青山的民警经济,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集群的雏形,作为改革方面的研究专家,加以关注和研究是必要的。</P>
毕竟理论需要实践去证明,而青山提供了一个样板。</P>
“这次青山之行,我感受到了民营经济的活力,更加感受到了你们大力发展工业、搞活经济的决心。回去后,我会把这次调研的内容写入有关报告里,给领导决策提供参考!”</P>
李振华惊喜万分,沉重的双腿顿时觉得不累了。</P>
写入报告?交给领导看?</P>
这简直是真香!</P>
这可不是县级领导,市级领导,而是省级领导!</P>
按照体改委的定位,属于省长直接领导,也就是说,青山可能会进入省长的视野,青山的经济建设模式会被省长知晓。</P>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P>
“朱教书,那就太感谢你!”李振华感激地说。</P>
“也不用谢我,其实是我应该多谢你才对!”朱教授说道,“你提供的建立特色小镇的提法,给了我很大启示,这的确是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我相信,一定会引起省领导的重视!……”</P>
当晚,李振华在青山饭店宴请朱教授,刘德行、张娜作陪。</P>
席上,大家人边吃边谈,当然,谈话的主角是朱教授和李振华,张娜和刘德行更多的是充当倒酒和泡茶的角色。</P>
李振华和朱教授互相交流对国家经济形势的看法,对公营和私营经济的探讨,对未来发展的预估。</P>
两人都从对方那里获得新的感悟,谈的十分投机,颇有惺惺相识之感。</P>
————</P>
送走朱教授,李振华重新投入繁忙的工作之中。</P>
半个月后,《南江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是《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造福广大人民群众》。</P>
署名是南江之声。</P>
其中,提到了栖霞县青山乡发展民营经济的事例。</P>
列举了许多数据。</P>
在文章的最后,还附注了数据的出处。</P>
赫然是两篇文章,一篇是姜玉山、李振华合署《大力发展民营工业,打造地方特色小镇》,一篇是《论新时期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作者正是朱教授!</P>
南江就是栖霞县所在的省名,南江日报就是省委的机关报。</P>
南江日报的社论,代表的就是省委的声音!</P>
显然,现在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对民营企业的质疑。省委发的这篇文章,就是为民营经济正名,为改革开放护航!</P>
这天,李振华正在上班,一个电话打了进来。</P>
“李书记,今天你有没有看报纸啊?”对方一开口就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P>
李振华一愣。他听出这是县体改委主任钟文的声音。</P>
“钟主任,这是怎么了?”李振华问道。</P>
“你出名了!”钟文说道,“看看日报的社论!祝贺啊,李书记,你已经进入省委的视野,前途无量!以后可要多多关照我们啊!”</P>
进入省委视野?</P>
李振华一愣,赶紧拿起《南江日报》,看了起来。</P>
很快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P>
不过是在文章的结尾,准确地时,也不是结尾,而是结尾之后,在附注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