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官军生涯(1 / 2)

明末乞活 好大一只乌 1542 字 7个月前

华夏最伟大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他们用双手与汗水缔造了华夏文明。

都司算得上大明兵制中最基层的一层,都司又称都指挥使司,洪承畴认命宋青书这个都司,就是一个卫所的都指挥使,麾下正常有五千左右的卫所兵,至于家属则数量不限,这是朱元璋仿照唐朝府兵制而建立的军制,这种军制曾经支撑了明初的征服与永乐皇帝五次征讨蒙古的壮观战争。

不过成为军户可不是啥好事,卫所兵可是世世代代当兵,父死子继,大部分还不能考去科举,张居正就是卫所军户子弟出身,大明二百多年也就出了他一个。尤其是为了支撑军所,耕种军屯所缴纳的赋税比普通农民还要高几倍,经常无理由被调拨去服役,卫所屯田还动不动被世家豪族所侵占,被将领所吞并。

到了明中期,卫所兵几乎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抗倭战争时候曾经出现过两千明军被几个倭寇撵着杀的局面,拿饷银的募兵渐渐替代了卫所兵,这么多不好,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其实伏牛山这些农民军是真不愿意当这个卫所兵。

不过也没有选择,到了这已经整个逃亡,已经消失几十年的甘泉卫,为了活下去,撂下刀扛起锄头的农民军还是不得不弯下腰来,靠着双手,辛勤的拼出来一个活路来。

并且宋青书这个都司也不是完全不管事儿,毕竟还有几百个死忠于他士兵需要管。

一个卫指挥使麾下有两个守备,五个千总,五十个把总,宋青书的清泉卫几乎被分裂成了三块,疤脸担任了左守备,带领着兵变时候还忠于宋青书的几百人,刘宗敏担任千总,点灯子转文职担任卫主薄,李铁柱则成了亲兵把总。

另一头邢老倌成了右守备,柳大柱子是混出头了,成了个千总,小萝卜也想混个千总,可惜他这海拔实在是太低,最后无奈让柳大柱子上的。

第三股势力就是从王左挂那儿割来的一万多农民军,三千多壮丁正好三个千总,为首的是王左挂麾下大头目苗登云,又叫苗美。

不过这伙人也是卫所里最虚的一批,几乎是让宋青书渗透大半了。

说起来还和王左挂有关,这人真是又想当表子,又想立牌坊,把麾下得力大将苗美派过来,想要在宋青书手底下还忠于自己,偏偏王左挂又舍不得一万多人的东西,挑的都是那种老实巴交怕事的老农不说,派过来之前别说刀枪武器了,差点没把裤子都给这些人拔了。

一穷二白又不太会打仗抢掠,来了全指望宋青书给条活路,吃的用的都掌控在宋青书手里,人还是老实人,不听话都怪了,如今两个千人队从千总王彪,赵和尚,到底下那些把总,几乎都被宋青书拿捏到手中,也就剩下苗美一支队伍在死撑着,就算如此,每次见到宋青书,苗美也得行下属礼,跪拜上官。

两个多月时间,这清泉卫如今倒是来了个大变样了。

原本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山上连棵树都没有,原本清泉卫的遗迹也就都倒塌殆尽了,现在,这一片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民居。

陕北到处都是黄土高坡,从唐中期开始,这里的换静静剧烈恶化,宋朝宁可把都城安在无险可守的开封,也不愿意放在关中,就因为关中环境已经恶劣到承担不起一朝首都的程度了,清泉卫这儿也是一颗可以砍伐造房子的树都没有。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还真是无限的,没有良木造房子,就向下挖,陕北一向独特的民居奇观窑洞,在清泉卫大放光彩起来。

被安置在清泉卫第五天,刘宗敏就带着数千斤铁锭回来了,接着军中上百个铁匠没日没夜开始打造铁锹,就在附近的黄土山上削平山崖,在山脚下挖出窑洞来,最开始几百忠于宋青书的兵丁带着一千多家属挖,后来邢老倌也跟着有学有样,后来实在不愿意住露天地,吃黄土的赵和尚,王彪先后倒向宋青书,上万人一起动手,一个月时间,挖出窑洞两千多穴来,在清泉卫形成了个硕大的镇子。

周围是一个不规则七边形黄土坡修出来庄窑五百多,起到了个城墙的作用,几个缺口地方也用黄土堆砌成城门模样,中间则是一个井字形状,两条路路两条街把清泉卫分割成九块,都司衙门在最中间,还有西面靠着延安府那一块都是宋青书的地盘邢老倌带着伏牛山人马被排挤到了东北面两趟,剩下的都是王左挂那儿割来的,不过如今也可以算得上宋青书的人马。

这头窑洞挖好了,住的地方解决了,吃的又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