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朝堂争议(一)(1 / 2)

原来长番国主得知消息,特地派重臣出使大安朝,专门就大安朝使团被杀一事做解释,</P>

当面向景和帝澄清,说长番国绝对没有出动骑兵攻击大安朝使团,有人栽赃嫁祸。</P>

事实上,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心里都清楚,</P>

杀害使团的那帮凶手极大可能不是长番国骑兵,倘若那样等于公开向大安国宣战。</P>

如果长番国只是想暗杀使团,骑兵穿便装就是,没有必要穿军服,</P>

更何况死掉的凶手尸体没有全部带走,显然是想留下证据,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P>

但使团这么多人死了,肯定要有人扛责任。</P>

云苍关外的几个国家都有嫌疑,当然,草原、沙漠上的马贼也有嫌疑,</P>

毕竟使团所带的礼物可不少,谋财害命不是没可能。</P>

这段时间,景和帝就收到多份奏章,就使团被屠戮一事各抒己见。</P>

几天后,京中三品及以上官员接到通知专门开朝会讨论使团惨案,</P>

朝堂上,景和帝绷着脸坐在龙椅上,庆王坐在侧首,</P>

文武大臣站在两边,大气不敢出,谁也不想触霉头。</P>

太监首先宣读兵部尚书鱼伯的奏章,也是景和帝经过挑选后,认为最值得讨论的,</P>

鱼伯在奏章中提出三条建议:</P>

一、撤换云州太守王化、都尉马谷。</P>

理由是王化治理云州混乱,官府不力,都尉马谷对敌情不能及时掌握,长番国骑兵出动都不清楚,</P>

说明他派到长番、昌兴、白兰三国的细作没有起作用,路上的斥候也是摆设。</P>

二、对涉案马帮人员全部抓捕,严刑拷问,从重治罪。</P>

三、调集粮草到云州,做好打仗准备,是可忍孰不可忍。</P>

太监读完奏章,众大臣都不说话,朝堂内一根针落地都听得见。</P>

景和帝清清嗓子,“众爱卿对兵部尚书鱼伯提议有何看法?”</P>

一人出班跪倒,声音清晰,</P>

“启禀皇上,臣认为王化、马谷守边有功,</P>

使团遇害系突发事件,没有调查清楚前,不应该轻易撤换太守、都尉。”</P>

众人看到,说出反对意见的是右都御史徐平直,</P>

他是右都御史,鱼伯是兵部尚书,两人都是位高权重,属于中央高级官员,</P>

现在两人意见截然相反,鱼要撤换王化、马谷,徐要保两人。</P>

景和帝不露声色,有不同意见就好,</P>

他要的就是平衡官员,不至于一家独大,也好借机看一下官员们的站队。</P>

云州是边关重镇,太守、都尉职责很大,否则也不会放在朝堂上公开讨论了,</P>

今天朝会特别,上朝的都是高级官员,他们老于世故,谁也不想得罪。</P>

景和帝哼了一声:“现在有两种不同意见,各位怎么看?”</P>

他等了好大一会,没有一个人出班奏对,有点恼火,轻咳一声:</P>

“诸爱卿都不说,朕就点名了”</P>

中书令洪道脸上挂不住了,出班跪倒启奏:</P>

“皇上明鉴,臣以为两种意见都有道理,</P>

都是为国家着想,最终选定哪一种,还是由皇上定夺。”</P>

洪道这样说等于没说,其他一些官员忙不迭出列,纷纷表态,“臣附议”、“臣附议”</P>

景和帝内心大骂,一帮不干正事的家伙,只知道明哲保身。</P>

鱼伯走出班列,冷冷地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