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建元贞观(2 / 2)

七月,天子正式下诏退位。

太子李元和登基,建元贞观。

至此,武德帝退居太上皇,带着一应宫人从大明宫迁至太极宫安居。

大唐进入贞观时代。

贞观帝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拔自己的一众亲信。

秦珩、徐绩、单忠、杜知礼、尉迟敬等等,尽皆擢升国公之爵,这让大唐的国公一口气增添了十三位之多。

不过贞观朝的国公,在食邑上比起武德朝有明显的下降。

哪怕食邑最高的徐绩,也不过才两千户,其余国公更是只有千户出头。

反观武德朝,国公最低是三千户,其中房孝冲作为国公之首,食邑足有整整四千户,只差一千就赶上了宗室郡王。

名义上是尊奉太上皇,但用意大伙都心知肚明。

减少国库开支。

如今大唐建国不久,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国库的开支尚有少许盈余。

时过境迁,宗室的数目总会有增长。

若不早早削减用度,恐怕将来会成为拖累国朝的一笔糊涂账。

……

贞观帝即位,大唐的附属国派遣使者入朝。

其中既包括薛延陀、大贺氏契丹这等大唐扶持的邻国,也包括从前的西域诸国。

早在唐国公府统治凉州的时期,西域各国一直就依附凉州诸郡,如今凉州变成了大唐,当然也就过渡成了附属国的关系。

长安街头

有穿着异域装束的使臣,到了街市旁自发下马,全然不敢冲撞平民的聚落。

央不住武照的请求,李常笑只得带着她出来,混在人群观阅藩国使臣进京的场面。

十里长街,五彩斑斓的旌旗飘动,无不昭示着这是唐人的土地。

李常笑望着这一幕,思绪横跨时光,仿佛又看到了匈奴使臣冲撞长安的场景。

时过境迁,走了匈奴,来了突厥。

可这形势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看来并非是外臣不知礼,而是他们懂得审时度势。”

闻言,武照抬起头,连上满是疑惑:“大师这话是何意,那不是一群藩夷,怎么会识得礼数。”

她从小长于大儒的身旁,接触礼法的同时,也被灌输了不少神州正统的思想,而这恰恰是儒门最值得称道的一点。

李常笑低头看她,露出一个笑容:“你也说了,这是藩夷,又不是傻子。人非生而知之,但每个人都可以学而时习之,只在于是否甘愿。”

武照会心地点点头:“大师的意思是,他们是敬畏我大唐,所以才自发学习礼仪?”

“不错,”李常笑肯定了这话:“贫僧一直觉得,以德服人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妄语。唯有手中的力量足够,才能保持长久的安稳。”

“武照明白了,就是要用拳头打服他们。”

李常笑被她这直白的言辞逗乐了,无奈一笑:“随你高兴就好,”

不过心中对武照的想法并不意外。

毕竟这可是敢对“狮子骢”拳打脚踢的狠厉女子,她要是坐下来讲道理,那才是真正的不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