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海贸之险(2 / 2)

……

汴京城中。

范希文与滕宗谅同年及第,消息传回吴县和登州,让范庸和谢氏都大为欣喜。

范氏族中大加庆贺,老族长更是允准了引谢氏入族谱的决定。

一时间,范希文双喜临门,喜不自胜。

他破天荒广邀好友,其中就包括早些年中举的晏元献,以及同时文中书院走出的司马和中。

小筑之中。

杨七郎如今也成家立业,接掌了大量涉及军务的商贾之事,常年游走于大宋南北,脸上褪去了稚气,显得颇为老成。

种明逸坐在他对面。

这位兢兢业业了大半生的夫子,如今也过了天命之年,逐渐将教授弟子的事业写下,退居府中专心写文。

按照李常笑的做法,文中书院声名远扬,终其不过是给“文中子”王演扬名。

种明逸一辈子躬耕讲学,自身的学问也不差,当然也要留下一些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种明逸自觉有礼,于是尝试将自己的教学经验编成一本《蒙学》。

今日,杨七郎前来,是准备商议以海船贸易的事宜。

这些年来,由于咸平帝大力兴办水师,盘活了不少造船厂,让停滞许久的造船业再度兴盛。

相较于唐初的时候,如今的船只用于远洋,至少在性能上是绰绰有余了。

杨七郎作为一介商贾,自然也会想着要开拓海上的贸易。

李常笑对这个想法不置可否。

遥想当年,鲁王孟海通率领东莱和郓州的水匪浩荡出海,规模将近万人,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扶桑之地。

按照李常笑的观察,他们当年的确有人远跨重洋,成功抵达扶桑。

只可惜,这么多年一直没人回来。

要说他们习惯了故土称王,显然这事并没有太过合理的章法。

换而言之,是这海域深处藏着的某种危险,甚至大过他们要回祖地看看的欲望。

如果此言属实,这海路倒是需要整饬一二。

不过数个念头之间,李常笑的思绪早就飘出了好远。

待他回过神,杨七郎才小心翼翼问道:“李师,不知您意下如何?”

“此事自无不可,但朝廷的步子却还是需要小些。当年吴朝曾经向流求派过一位皇家子嗣,数十年前被人撺掇王位。”

“你若是有心,倒可先在流求经营一段时日。海贸之事关涉重大,国朝中掣肘颇多,如果无法安抚各方,祸害不小。”

杨七郎闻言,亦是不由点头。

别的不说,以大宋水师为例,目前仍以钱家的臣子居多。

如果任由水师出海,指不定会被有心者利用,搞什么复辟吴越国的戏码。

如果影响扩大,连天波杨府也会受到牵连。

杨七郎想到这,神情一凛:“多谢李师指点。”

“你且先去,我近来需要南下一趟,恐怕无暇顾及。”

“李师要到何处?”

“湄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