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番麦(1 / 2)

奋斗在大明 名剑山庄 1392 字 9个月前

第二十四章</P>

番麦</P>

不管怎么说,杨继盛还是向着周梦臣,而且杨继盛也细细看过卷宗的。也明白,虽然在程序上,周梦臣很多地方都不对,很多地方所罚非所罪。但问题是,单单是去年的事情,放在太祖成祖那会儿,大同镇上下,能有多少将领能活下去?</P>

似乎,法不责众久了。大家都不以为已了。</P>

杨继盛说道:“不说这些了。我在大同不会留几日,取了代王的奏表,就要上京禀报。你的心愿也算达成了。代王很可能会移藩,不过不是北京,而是山东,去年陛下一怒之下,绝了鲁王藩,一些宗室一直想办法,想恢复鲁王一脉。似乎陛下的意思是,让代王转封过去,鲁王藩的宫殿什么的都是现成的,一两万两,就将代王给打发了。也绝了鲁王一脉的念想。”</P>

周梦臣听了,轻轻一笑说道:“如此一来,代王还要感激我。”</P>

杨继盛说道:“可不是啊。”他微微一顿,说道:“大同情况如何?几乎月后,防秋之事,有没有把握。”</P>

防秋,就是每逢秋天防御鞑子南下。</P>

这是每一个边臣的头等大事。</P>

周梦臣苦笑说着说道:“大同的问题太严重了。我现在只能说我尽力而为。”</P>

在周梦臣看来,大同而今的情况,就好像一个易碎的玻璃。稍稍一撞,就轰然破碎。周梦臣为什么要将春耕集中在大同附近。收了五十万顷土地,真正耕作的估计还没有一半。</P>

而今周梦臣只能尽力而为,披荆斩棘,有一关过一关,能走一步走一步,拼命向前走。至于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那就不是他的事情了。是老天爷的事情了。</P>

周梦臣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说道:“杨兄,你可知道这什么?”</P>

周梦臣从一边抓了一把东西,给了杨继盛。</P>

这东西在后世,谁都能认出来,不就是玉米吗?</P>

这才是周梦臣的新鲜发现。</P>

是的,周梦臣真正主持春耕之后,才发现。原来玉米在大明已经有了种植。虽然是主粮,但绝对不多罕见的。</P>

周梦臣到底不是底层百姓,对于农事是相当的生疏的。不过,这对杨继盛来说,却是非常容易认出来的。毕竟,杨继盛才是真正苦出身,那种真正下地干过农活的。</P>

果然杨继盛一看,就说道:“这不是番麦吗?”</P>

周梦臣说道:“杨兄,这东西在真定可有种植?”</P>

杨继盛说道:“有人种,但是不多。多是山里面的,这东西耐旱,可以在山中种植,不挑地。”</P>

周梦臣说道:“杨兄,有没有想过让此物大行于天下?”</P>

杨继盛看了看手中的玉米,陷入沉思之中,说道:“此物可以生长在贫瘠之地,补平地之不足,难不成你的意思是,想在好地里种这个?这有些-----”</P>

玉米的高产是在后世,但是这个时代并不高产,甚至在杨继盛的心中还很低产。</P>

原因很简单。</P>

百姓不将玉米当做主粮,都是种在不能种粮食山地坡地上,或者零零碎碎的种在田亩中间。甚至在山区之外,很少见到玉米。</P>

只是将他作为可以在山地种植的一种庄稼,可以将不能种植粮食的山地改成能种粮食了,至于能收多少,就不是太在意了。多多少少都有收成便是了。玉米比小麦粟米都要耐旱。但是不管再怎么耐旱。庄稼都是要水的,山地的玉米,靠天吃饭。每一亩能有一石,或者一石稍多一点,就相当不错了,甚至只有几斗,在百姓看来也是可以接受的。</P>

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在最好的土地上种植玉米是什么样的产量。</P>

周梦臣说道:“杨兄,你也知道大同的不比南边,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往年多种麦。产量也不是太多,如果是水浇地,当在二石五斗,但是大同水利不修,除却沿河一带,有一些水浇地。算起来,大同附近,也不过一两万顷。除此之外,都是旱地。小麦产量,本就不高。大多不足一石,不过几斗而已。而在番麦在山地的产量,也不过如此,放在平地之上,或许产量还能更高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