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大同书院的学子们(2 / 2)

奋斗在大明 名剑山庄 1361 字 9个月前

吴国赏说道:“四科总共有三百多人。”</P>

周梦臣说道:“其中武科有多少?”</P>

吴国赏说道:“没有武科,武科的学子都已经被提前征召入军了,嘉靖三十年一届的武科学子,有一百八十多人,据说所知,已经有二十多人战死沙场了。”</P>

周梦臣微微一愣,说道:“这么多?”</P>

他知道,从嘉靖三十年开始,就在扩军。军官奇缺。武科学子,有多好未必。但是能进入武科最少是识文断字,弓马什么的。不敢说多好。但是过得去,这对当时正处于大扩军之时的大同军,足够拉过来当下层军官了。</P>

周梦臣与鞑子连续数次大战,鞑子固然伤亡惨重。大同军何尝没有损失。</P>

一百多人战死二十余人,仅仅是一个缩影。</P>

吴国赏说道:“也可惜了,第一届而今官最大的已经是一个千户了。随着曹将军在玉林任职。其余百户,镇抚都不少。只是这二十多人,未必没有才华。只是战场上,有些时候说不清楚。哎------”</P>

吴国赏不是一个官僚,作为一个老师。他还是称职的。对自己的学生,他总是有特别的感情的。</P>

周梦臣心中暗道:“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P>

周梦臣知道,虽然说大同书院出身的学子一出来就能担任低级军官。但是千户已经不能算低级军官了。很多人一辈子也就一个千户而已。如果不说周梦臣从嘉靖三十年开始大扩军,从军才二三年的小辈,怎么可能就到了千户位置上。</P>

最少等嘉靖三十一年,嘉靖三十二年的学子毕业,决计没有这么快的升迁速度。</P>

周梦臣说道:“三百人之中,有多少文?多少数?多少医?”</P>

文武数医,这是周梦臣当初定下来的分科。</P>

吴国赏说道:“其实留下来大多文数,而且两科学子往往兼修。倒是医学生本来就不多,而今也没有留下来多少,很多人已经被预定了。”</P>

大同书院医科不好吗?未必,医科直接通军医连接,可以说都是李时珍,薛九针的徒子徒孙。可以说,是大明最顶尖的医学院,能学到最尖端的医学知识,奈何,中医博大精深的同时,很多东西都根深蒂固了。那就是学医要从小学起,要跟着师傅学,这种教学式学医方式,本身就不被人认可。同样,李时珍等人都觉得医学生年限太短了。</P>

恐怕学不到什么东西。</P>

甚至医学生三年,不过是学一个基础,然后被教授他们的老师看中的话,就会推荐,拜入某位郎中门下学习。</P>

这些医学生好歹系统打了基础,在去学习,也容易学习。所以也很受老师欢迎。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个郎中都欢迎这样的方式的。</P>

因为打了基础的缘故,只需几年功夫,就能出师。但是很多郎中固守原来的师徒关系,将弟子当成自己的敛财的工具。非奴役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让出师。自然对这种医学学徒不感冒。</P>

不过李时珍倒是没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医学生多半到大同军中作为军医的学徒,要么去北京,到惠民医院打下手。</P>

还有一些本身就是有家传的医术,学习之后,就回到了自己家中。</P>

总之,医学生本来就算,也不用安排。</P>

需要安排的就是文数两课。这两科也是兼修最多的。无他,科举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每一个读书人谁没有想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P>

所以即便是数科的学子未尝没有在学业之余偷偷地参加科举考试。</P>

奈何大同实在不是文化兴盛的地区。在大同考秀才容易,但是考举人就难了,考进士,几乎不可能了。</P>

这些文科学子,也就读圣贤书的学子,也不能不为留一条后路。为了避免将来科举落榜之后,学一些实用之学,也好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