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P>
徐徐图之</P>
穿过这一片草荡。关于荒政的事情,也被周梦臣暂时放下来了。</P>
大海在周梦臣的面前舒展开来,直接蔓延到了天边。</P>
而一座盐场也呈现在周梦臣的眼前。</P>
这一座盐场,就是整个江北第一座盐场。</P>
远远的看上去,就好像是稻田一般,在海岸之上,形成一道道方格状水池。这些水池就是盐田。总体上来说。就是将含盐量比较高的海水引入盐田之中,借助日照增发。</P>
然后根据海水的浓度,引入不同的池子之中,然后分析出来,就成为大片片的白色颗粒。也就是海盐。</P>
周梦臣对此还算满意。</P>
盐田技术来源,有两处,一处是福建的熟练盐工。毕竟汪道昆作为福建巡抚。在很多方面支持周梦很的工作。而福建的晒盐法在元明之际,就已经存在了。</P>
另外一处,自然是周梦臣的弟子们。有几个大同书院出身的弟子。此刻能捧着厚厚的笔记本。给周梦臣讲解具体情况。</P>
而林润却是满眼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的东西。</P>
特别是那些盐工大多是操着福建口音,更让他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林润也是福建人。</P>
只是作为福建林家出身。他混的圈子与这些盐工所在的圈子,差了十万 八千里,谈不上没有正眼看过这些盐工。但的确么有认真交流过,或者确认过晒盐法。</P>
而今看着大片盐,不经过任何燃料的蒸煮。就这样出现在眼前。本来就有一些震惊,他更想不到,这样的技术,既然是他家乡百姓的杰作。更是震惊非常。</P>
如果说,林润不相信,晒盐法那是假的。</P>
林润倒不是相信晒盐法,而是相信周梦臣。</P>
周梦臣在大明官场之上,有名的是点石成金。很多神奇的办法,层出不穷。有一个晒盐法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他万万没有想过,这晒盐法是这样的。</P>
他之前,只是相信周梦臣所言之晒盐法应该是胜过煮盐法,但是而今才发现,这哪里是胜出,简直是革-命性的超越。</P>
林润说道:“晒盐需要几天?”</P>
一个盐工说道:“回大老爷的话,这要看时候。看天气。如何夏天最热的时候,四天就能出盐,如果冬日的话,十几天也能出盐,不过,也要看天气,如果一下雨,很多事情都要重来。”</P>
林润指着眼前一块一两亩地得盐田,说道:“一次,能出多少盐?”</P>
盐工说道:“这不大好说,但是一般也有上百石吧。”</P>
林润一愣。大明沿海有多少煮盐的盐场。林润一时间都说不上来。</P>
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大明有两淮,两浙,长芦,河东,福建,四川等盐运司。除却几个内陆的盐运司之外。其余的盐运司下面都有大大小小不知道多少盐场。</P>
今日这个盐场,规模并不是很大。</P>
毕竟从周梦臣决定推行晒盐法,到而今也没有多长时间,盐场太大的话。也不好改造。</P>
林润默默盘算产量与成本。过了一会儿。就放弃了。一来数字太大,他的心算能够不够,二来,这些数字都不是太确定的,上下浮动太大了一些。</P>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晒盐法代替煮盐法,会让食盐成本大大下降。</P>
林润来到周梦臣身前,向周梦臣行了一礼,说道:“下官代天下百姓谢谢大人,大人让天下百姓吃上了便宜盐。”</P>
在古代盐一直是战略商品。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垄断食盐供应,代表了相当大的权力。甚至能左右当地的政坛变化。</P>
而老百姓什么都不卖,什么都自给自足,但是盐是万万不可能自给自足的。必须对外购买。盐价增高,甚至能成为老百姓生活成本之中,最高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