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岚满月了。</P>
满月之后,皇帝举行了盛大的封王仪式。</P>
令所有人惊奇的却是,李菁岚身上穿着三翟三衣,这可是太子妃的服饰。</P>
当李菁岚穿着太子妃的服饰抱着孩子站在陆伯舟身边时,所有官员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P>
太子称病在东宫休养,没来参加陆伯舟的封王仪式。</P>
事后,很多官员都听说太子在东宫砸了很多东西。</P>
甚至把魏世子刚送给他的奇石也给砸了。</P>
封王后,沛王府门庭若市。</P>
相比之下东宫就清冷了很多。</P>
陆伯舟结束休假,回文渊阁上班。</P>
一日早朝,皇帝问完政事后,突然喊了陆伯舟的名字。</P>
“南粮北运耗费甚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朕记得你中状元时的策论讲得是粮……不知你可有什么办法没有?”</P>
陆伯舟这个时候正在想韦彦的事情,袁来找韦彦找了足足小半个月却一直没有什么进展。</P>
听到皇帝喊他的名字,愣了一下。</P>
他脑子快速转动了一下。</P>
感觉有点不对劲。</P>
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实际上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并不负责漕运的事情。</P>
而且他入朝时间也短,也从来没处理过漕运,皇帝为什么会突然问他漕运?</P>
陆伯舟出班,说话时很谨慎:“臣中状元时的策论确实是粮,但种粮食是种粮食漕运是漕运。臣中状元后又在文渊阁中从事编修一职,对漕运一无所知。”</P>
“可否容臣询问一下漕运的事情,然后再回答陛下的话。”</P>
这话说得其实很中肯。</P>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P>
不能因为皇帝问了就随便发表意见。</P>
太子却是哼了一声:“你中状元后在朝为官也快有一年了。每日早朝讲得全是政事,哪怕只是听也能听得耳熟。这会却说不知道?”</P>
皇帝并没有阻止太子的突然发难,反把目光落到陆伯舟身上,等着陆伯舟回答。</P>
陆伯舟多少有点了解皇帝。</P>
皇帝哪怕再喜欢他,在政事上也绝对不会偏向他。</P>
甚至于,皇帝还很希望他能和太子斗起来。</P>
皇帝喜欢两种人,一种是聪明绝顶,一种是没什么心眼的忠心。</P>
在聪明和没心眼中间,要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很难的。</P>
陆伯舟在心里思忖了一下,没仗着皇帝现在对他的喜爱冲太子发火,更没有反怼回去,而是很恭敬的施了一礼:</P>
“太子殿下言之有理,臣懂得太少。”</P>
然后不等太子反应过来,他转身看向漕运总管。</P>
“陛下既然发话,身为臣子理当回答,理当言之有物。但我不懂漕运,可否散朝后前去请教?”</P>
公事上请教没什么不可以的。</P>
而且又是当着众臣的面向他请教。</P>
漕运总管官居三品,也是陆伯舟的属官之一。</P>
笑着答应:“自然可以。”</P>
散朝后,陆伯舟果然去了漕运司衙门。</P>
漕运总管搬来一堆东西让陆伯舟看。</P>
不管陆伯舟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P>
态度很诚恳。</P>
陆伯舟看告辞时,漕运总管又送到门外。</P>
看着陆伯舟远去的背影,漕运总管的师爷有些不解。</P>
“漕台,陛下这是何意?”</P>
漕运总管呵呵一笑:“咱们这位陛下呀,生性多疑。怕是在怀疑什么!”</P>
漕运总管的职务全称是:都察院佥都御史、总督漕运、‘提督军务’、巡抚江南各地方兼户部郎中。</P>
却无人唤他总督,只唤他总管。</P>
因为他的‘漕运总督’官职是打了折扣的,他需要海运运粮时需要先向魏国公请示。</P>
漕运共有两条线,一条是海运,一条是内河运输。</P>
漕运总管手下有漕兵八万只在内河运输。</P>
这八万漕兵实际是只会扛货的壮劳力,连驾船都不会,不具备战斗能力。</P>
驾船的四万兵丁,是魏国公的水师,漕船也是魏国公的。</P>
直到三年前,魏国公才把三个造船厂交到漕运司衙门手中。</P>
你就说他这个总督尴尬不尴尬?</P>
魏国公与徐国公是开国的国公。</P>
两人祖先皆是战功赫赫。</P>
魏国公善水师,徐国公善步兵攻城。</P>
水师演化成漕兵漕卒,平时运输粮草物资,战时立刻化身水师,剿捕海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