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想当官的康南海(第一更,求订阅)(1 / 2)

1871年3月15日。

首批考取“华夏教育基金会”的100名留学生,在宁波码头登上开往大洋彼岸的移民船。

这是基金会资助的第一批是留学生,他们和天国官派的200名留学生一同前往大明留学,两拨人都是今天上午登船。

这些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年龄最大的足足30岁。

说实话,华夏教育基金会提供的留学经费并不算多,平均每个学生也就200元左右,其中学费根据学校不同少则60元,多则120元——大明有大学是需要学费的,但是大学的每一所大学都会根据成绩提供多种奖学金,几乎可以覆盖100的学生,即便是最低级别的奖学金,也足以负担学费。不过,生活费就需要靠家里资助或者是自己打工来维持留学生活。

不过教育基金会每个月都会向学生提供6元钱的生活补贴,这基本上足够留学生们的正常开支。虽然远远比不上官派留学生每月20元的津贴,可却也够他们生活的话了。

其实,那怕就是大明不提供生活补贴,也会有很多有许多人愿意到大明留学——当然,这需要等到第一批留学生归国,在南北两地纷纷受到重用之后,面前留学红利,他们自然而想要抓住它,这属于人间常态,在另一个世界,始于清末的留学热潮不就是如此?

一方面固然是青年学生们希望通过留学找到强国之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留学红利高啊——留学生归国很容易受到重用。留学热情自然是一波高过一波,在留学日本烂大街的同时,甚至还有人借个几百块钱,就敢大着胆子出国去欧洲、去美国留学。

不论那些人是报着什么样的目的留学,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留学生把西方科学带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此时,这些留学生无不是满怀期待的看着大海,他们知道自己即将远赴重洋,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学习从未学过的知识。

富国强兵。

或许此时他们的心里还没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很快,这就会成为他们中许多人毕生的追求。

也正是从那一天起,天国也开启了求知识于世界……不,求知识于大明的道路。

十年之后,在大明的几乎每一所大学之中,都有来自华夏的留学生,有上千人在大名的高等学校之中工作,即便是如此,也无法满足华夏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毕竟,这些大江南北兴建起来洋务工厂以及上万公里的铁路、矿山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虽然可以雇佣洋员之外,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在企业中无不是颇为重用。

归来留学生普遍性的地位高,薪水高,也助涨了人们出国留学的热情,除了官派以及基金会资助生之外,还有更多的年青学子选择自费留学。

对于华夏的学子而言,出洋留学最好的选择就是大明,不仅仅是因为大明的学费低廉,可以申请奖学金,更重要大明与华夏两国的文化同源,留学生可以直接适应。要是去欧美留学的话,首先要做的便是熟悉语言文字,但“西文难学”。大明就不一样了,除去化学、物理等专业语汇是新造之外,文字、语言都是相通的,即便是少数专用词汇,就是通过字面去猜,也能猜出了一个大概,即便是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较快掌握。

而面对大明的迅速崛起,许多华夏的读书人认为大明已经将欧美文化当中的精华都学来了,所以赴大明留学会简便一些。

而对于大明官方来说,一直以来都认为“留学生教育是建立长远且巩固的明华关系之必须”,所以官方致力于支持华夏各方派遣更多的留明学生。

“正当防卫……”

在图书馆里翻看着厚厚的书目,戴着黑框眼镜的康有为的眉头锁成了一团。

读了三年预科才考入南河大学法学院的他,现在正埋头和各种各样的法学书籍奋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