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将领,他很清楚,自己的骑兵并不能在与蒙古骑兵的直接冲突中占到多少便宜,毕竟自己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还是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而这些人还是拿钱的雇佣兵。
如今要到瓦剌的土地上与他们作战,瓦剌的骑兵必然会全力以赴,其战斗力是很强大的。
骑兵战斗力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全民作战的瓦剌也必然会充分利用这一战斗兵种上的优点,加上深入敌境,敌军必有埋伏,如何应付这些问题呢?
朱棣早已准备好了对策,他早已命令叶羽演练了全新的阵型,并带上了一支特殊的军队,他相信,这支军队一定会给马哈木意想不到的打击。
大军出发后,行军四个多月,一路扫荡瓦剌势力,但让朱棣吃惊的是,即使在深入瓦剌境内后,他们也并未遇到过像样的抵抗。朱棣与丘福不同,他的直觉告诉他,瓦剌军队正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进行一场决战。
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将领刘江到达康哈里海,无意之间发现了瓦剌军队,他立刻发动进攻,将全军击溃,并抓到了俘虏,据俘虏交待,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兰忽失温河,且毫无准备。
走了几个月的将领和士兵们都十分兴奋,他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够一举打垮瓦剌,如今已经得到了确切敌情,正好可以给对方来一个措手不及。但朱棣的反应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
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仔细分析了敌情,他也认为敌人就在附近,但这些敌人决不是毫无防备的,而是已经做好了决战准备,所以他下令军队不可轻动。
属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沮丧,但他们毕竟不敢违背皇帝的军令,但出人意料的是,过了不久,朱棣又改变了主意,命令军队立刻兼程前进,将领们十分高兴,却又摸不着头脑,这位皇帝陛下打的是什么算盘?
朱棣陷入了矛盾之中。
“从种种迹象看,瓦剌军队是有意识地诱敌深入,而刘江将军打败的先锋部队很明显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诱饵,如果继续深入必然会遭到瓦剌的伏击。”
在明军主帐中,军师叶羽站在地图前沉思着说。
“目前来看,似乎最好的办法是在原地等着,等瓦剌全军前来决战!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一直沉默的朱棣也很同意叶羽的话,身经百战的他十分清楚,作为一支深入敌境的军队,找到敌人主力速战速决才是关键,粮食就这么多,无论如何是耗不起的。
两个人商量了半天,依然皱着眉得不出结论。
岚琴却十分不耐烦的说道:“这有什么好纠结的?既然没办法,那就用最简单的办法好了!直接打过去啊!”
岚琴打仗的风格十分蒙古人,就是凶猛,就是够狠。她虽然喜欢叶羽,但一直觉得叶羽打仗的方式不够漂亮,而她更喜欢流血牺牲杀人无数的战场。
不得不说,这次岚琴说的倒是对的。
因为确实是没办法了,就连一向诡计多端的叶羽都只能苦笑着说没了办法。
好吧,既然没办法了,那就冲吧!敌人就在前方等着我们,那就来吧,龙潭虎穴也要闯上一闯!
此时的瓦剌首领马哈木在沉浸于喜悦之中,他看着部落的另两个首领太平和博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正是在他的周密策划之下,瓦剌保存了实力,并集结了部落最为强大的三万骑兵,在忽兰忽失温设下了圈套,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马哈木之所以挑选忽兰忽失温为战场,是有着充分的考虑的,忽兰忽失温附近多山,有利于骑兵部队隐藏,而且将骑兵藏于山上还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一旦发现明军,可以借助山势直冲而下,以难挡之势一举冲垮明军阵型,只要明军阵型一乱,即使人再多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乖乖地仁自己宰割。
马哈木是对的,虽然他肯定没有学过物理,不会懂得势能这个概念,但将骑兵放在高处一冲而下确实有着极强的冲击作用,如果明军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阵营必然会被截成几部分,到时首尾无法呼应,形成不了强大的战斗力,就是一盘散沙。
这实在是马哈木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居高而下、一举荡平,如同一部完整的动作片,前三个动作是准备,最后一个是结局。但这部动作片要想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必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当瓦剌军队从高处向下冲击时,明军“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明军已是我囊中之物!不久之后,瓦剌和我马哈木必将成为蒙古新的领袖!
可惜明军统帅朱棣和军师叶羽偏偏是两个一向很“有办法”的人,夺取北平城的时候他们有办法,白沟河大战时他们也有办法,被挡在山东之外进退两难时,他们还是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