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陈野和陈氏的选择
远处的那人还在闹腾,是惯例的常态剧情。
富家公子仗着自己的身后有人,所以就想要霸占黔首的田地以及女儿,而黔首则是在苦苦的哀求着,哀求他放过自己的女儿,愿意将田地拱手交出。
陈彼走在田间,脚上沾染上了不少的泥土。
他的神色严肃而又沉顿,不发一言,只是往前面走着,站在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去看着,看着远处的那场闹剧。
是的,在陈彼的眼里,这就是闹剧。
秦国崩溃之后,大汉王朝虽然大多数的制度都奉行原本秦国的,但唯有一点没有。
那就是“律法”。
而陈氏的选择呢?
陈野并不会干涉陈氏的选择,除非陈氏做出了什么违背“祖宗规定”的事情,比如像某个绵延了千年的世家一样世修降表。
再往后呢?
宋?俩字,拉胯。
陈彼的声音中带着些许的哽咽和凄凉。
或者说,不仅仅是现在的大汉王朝。
如果要是比“武功”的话,或许文帝甚至进入前十、甚至是前二十的范围,可如果是论“文治”的话,说句不客气的,文帝绝对是可以争夺第一的热门种子选手。
“当初如意令人将此人打了出去,并且在不久之后他就死在了回去的途中,据说是被流贼所杀。”
“若是他成为了帝王,那么日后天下黔首又会过上什么样子的生活呢?”
文景之治即便是放在整个华夏历史中也是首屈一指的盛世。
明?洪武更多的是武功和旷世之才,之后朱棣的永乐盛世也稍微多了一些“武功”的水分,至于仁宣之治比起来文景之治来说则是差了不少。
不会的。
刘恒知道、陈彼也知道。
后来,陈野和陈氏家族的子嗣们在迷茫中探寻这属于自己的路途。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这个一直想要当刘恒老师的陈彼。
高祖病逝的时候天下的情况改善了多少呢?真正的答案是没有多少,甚至比起来之前可能还更加凄惨。
将自己真正的融入了大秦,他看待这个世界不再是以一个看待游戏的角度了,是以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的角度去看的。
再往后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盛世可言了,吃糠喝稀的那个所谓盛世么?
刘恒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今日带着您前来,只是为了让您知道,这天下黔首如今过着怎么样子的生活。”
刘恒沉默着。
一方面是因为有“光武帝”二兴大汉的加成在里面,另外一方面则是文帝的恩泽。
即便是到了东汉末年,即便是这个时候已经距离文帝在位有三百多年,近乎四百年了,长安城附近的黔首们依旧铭记着文帝的恩情。
刘恒哑着嗓子说道:“认识。”
在先秦的时候无论天下打成什么狗样子,匈奴都没有这么猖獗过。
在看到刘恒这样处理的时候,陈彼就知道刘恒已经做出了选择。
这是一位真正的能够俯首看向田地间的帝王。
那个朝代的皇帝也好、权贵们也好,大族们也好,都不是什么东西,不仅在精神上,更是在物质上压迫黔首们。
陈彼的心情十分愉悦,因为方才刘恒忍了又忍终究还是没有忍得住,直接去阻止了却烨的行动,并且表示自己会将这个事情上报给天子。
在父皇一统江山之后,这样的事情竟然还会发生么?
为什么?
因为这四个时代太过于鼎盛了,鼎盛到了一些“权贵们”可以为所欲为,还能够让黔首们可以忍耐着生活的时候。
这就是陈野的选择。
陈氏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存在了百年了,陈野在之前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他们的痛苦来自于“精神层面”。
街道上
没有。
陈野最开始创建陈氏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达成这个游戏中的成就“巍巍华夏,千年世家”这个嘴顶尖的成就。
“他以为赵王殿下不知道这件事情,所以冒着巨大的危险找到了赵王殿下的门客前往汇报此事。”
这样不触动历史,自然就不会引起历史的反击。
在文治这一个方面能够勉强和汉文帝相提并论的人不多,但是有。
元?没有文治,只有武功和昏庸。
这是一位被小瞧了的帝王。
“文”这个称呼,因为他而站在了不属于自己的高度。
汉、唐、明、以及某个说不得的朝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起文帝时期差的远,如同皓月和萤火。
事实也正是如此。
陈野决定,在这动荡而又漫长的历史中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路。
天下就更加动荡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任何的惩处。”
但若是说有没有超越汉文帝的。
若是说黔首们、最普通的、最底层的黔首们生活最痛苦的朝代是哪几个的话,那么一定有“汉”这個朝代。
这就是文帝。
可是后来,在与孝公、惠文王的接触中,他慢慢的转变了自己。
当然了,若是比文治武功这种综合度度的话,文帝确实是有些拉胯了。
恰恰相反。
是目前整个大汉爵位最高的人。
“反而是黔首们再次遭到了灭顶的打击,失去了一切。”
明的时候,则是因为当时洪武帝的“赡养皇室”政策,所以将“朱”真正的喂成了一头猪。
而在这之后,高祖病逝。
陈彼和刘恒遥遥的望着那嚣张的年轻人,刘恒在袖子中紧紧握着的手几乎无法放心,他的眼睛中充斥着愤怒和不解。
但相较于其他朝代的“精神”“肉体”双重痛苦来说,这个时候的黔首们也勉强算是幸福了。
刘恒想要跟刘如意抗衡凭什么呢?
他要将华夏历史中那些动荡的、遗憾的历史给改变,将那一段段历史给彻底泯灭,让所有的事情都彻底消失,让遗憾过去。
桃花源中
陈野眼神复杂的看着田间站着的两个人,微微的叹了口气。
刘邦真的会管这些事情,会因为这些事情处理刘如意么?
而在这个盛世中,做出最多贡献的就是文帝了。
那个时候就算是“太宗皇帝”在刚刚登临大位的时候都要暂时受制于“五望七姓”的钳制,甚至询问“李姓”的时候,都被往后排,排在了这七姓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