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四问杜环?太宗战魂(2 / 2)

大唐封魔录 笑万夫 2030 字 8个月前

“可是,太宗遗留下来的玄甲、武器,怎么会到了吐蕃?这不是授人以柄么?”郭暧问。

“关于玄甲军的传说很多,关于玄甲军械的去向,后世传言也非常的神秘!但有一条,却是和吐蕃王朝有关的,那就是文成公主进藏。”杜环说完,顿了顿。

“怎么?那两千具玄甲军械,是太宗给文成公主的嫁妆?这老岳丈,可够大方的。”鲜于燕打趣儿。

“当然不是。这还要从头说起。松赞干布是一位多才多艺、文物双全的才子,而且是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朗日松赞的独子。

在松赞干布三岁的时候,朗日松赞灭掉了苏毗部落一举统一了吐蕃全境,因此朗日松赞格外关注这位独子的成长,使得松赞干布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训练,长大后的松赞干布,骑射、角力、击剑武艺卓绝,而又是一位爱好民歌善于吟诗的才子。

就在松赞干布十三岁的时候,朗日松赞被人毒害,老赞普的旧臣、外戚纷纷叛乱,苏毗部落也意图复国。

年幼的松赞干布组织了一支万人精锐,用了三年的时间再次统一了吐蕃。

松赞干布有着山海般的胸怀,积极吸取外来文化,尤其向天竺、大唐,积极交流。

年少英俊、英姿勃发的松赞干布,自然想到要娶一位青春貌美的唐人女子为妻,便在太宗贞观八年的时候,派遣使者向唐王求亲,希望能娶一位大唐的公主为妻子。

哈哈哈哈,当时的太宗更是威加海内,八方臣服,世称“天可汗”,想起汉时的和亲之事,以其无礼,自然拒绝了吐蕃使者的请求。

使者没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苦恼之下,见当时正有吐谷浑王入唐觐见,回到吐蕃,便推说是因为吐谷浑王从中作梗,阻挠了亲事。

年少轻狂的松赞干布一听此事,便借口吐谷浑破坏和亲,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吐蕃军直逼大唐边境松州,并扬言若不答应和亲,便发兵侵扰。

太宗自然不把个毛孩子放在心上,命侯君集为帅,牛进达为先锋,领兵迎敌。

牛进达一举大败吐蕃军队,吓坏了松赞干布,赶忙在侯君集大军杀来之前,退出了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并派遣使者向大唐请罪,同时再次向太宗提出了和亲的请求。

此次,松赞干布派出了精明能干的大论,也就是吐蕃的大相禄东赞。

禄东赞带来黄金五千两及各种奇珍异宝,向唐王显示了积极的诚意,太宗见他为人机敏练达,非常的赏识,便封其为右卫大将军,并提出愿以琅琊公主的外孙女嫁他为妻,要他为大唐效力。

机智忠贞的禄东赞说,在本国已有父母指命的妻子,情深难舍,再者自己的赞普都未曾娶得唐朝公主,自己一个做臣子的怎么敢逾越呢。禄东赞婉言谢绝了太宗的美意,太宗反而更加的赏识他。

几经周折之下,禄东赞终于促成了大唐与吐蕃的和亲。

出嫁的便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被太宗敕封为文成公主,并由其父江夏王作为赐婚史,持节护送,前往和亲。

对于和亲的事,太宗一向以汉代和亲为弊患,为了彰显大唐国威,威吓蛮夷,护送公主进吐蕃的还有牛进达率领的一队玄甲军。

和亲的队伍在贞观十五年正月,从长安出发,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前往拉萨。

松赞干布则率群臣到达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以子婿之礼谒见李道宗,之后便同公主返回了逻些。

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十分的顺利,然而赐婚史队伍返回大唐的途中,却遭遇了变故,队伍返回时已是初夏,唐人又不熟悉吐蕃高原的气候变化,一行人遭遇了雪崩,牛进达所率领的玄甲军几乎死伤殆尽。

天灾所致,大唐也不好发难,禄东赞又及时派人向太宗进献了一尊高七尺,可装三斗酒的黄金大鹅,表示哀悼。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再往后的岁月里,松赞干布继续开疆扩土,传言其中有一支神秘的军队,玄甲玄枪,就连马甲都是黑色的,这支军队能征善战,为松赞干布的霸业助力很大。

长安,便有人猜测,当时牛进达为雪崩所困杀的玄甲军,其铠甲军械,被吐蕃人去走了。

再往后,吐蕃与大唐在西域也是明争暗斗,可谓是大唐的劲敌。

当初高将军奇袭连云堡的时候,有一支吐蕃的队伍异常骁勇善战,如果不是夜间奇袭,加上李嗣业将军的陌刀队,恐怕很难取胜。

加上之前传言吐蕃派出一支神秘劲旅要与大食勾结,攻击安西四镇,我想那支队伍极有可能就是松赞干布时,组建的“玄甲军”,因为玄甲军出自太宗,所以便以其为太宗战魂。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测,因为大破小勃律后,几次征战我并没有见过高仙芝的队伍有什么玄甲军,也没有再见过那宗货物。”

“哦,这中间原来还有这档子事。那杜公子可否知道那批人为何劫持你,之前一点都没有征兆么?”鲜于燕问。

“确实不知道,我虽然回到长安已久,因为海上漂泊和舟车劳顿,再加上思念旧人,一时失去了魂志。据家人说起,这几月都是疯疯癫癫的,承蒙郭公子和惠果大师的救助,也才醒来数日,与外界少有瓜葛,自然不知道那伙强人的来意。”杜环情绪缓和下来,慢慢的解释着。

看来,他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哦。对了,曾经作过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幕府判官的岑夫子,回到长安了,他曾派人送来书信,说如我身体允许,想一起去凭吊一下高将军和封将军”

杜环又说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