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讽刺大师周树人(1 / 2)

<b>inf</b> 研究好最终要向斯德哥尔摩那边提名哪三项物理学研究成果去参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接下来就是该研究应该怎么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写信了。

虽然查德威克是来提醒陈慕武别忘记行使自己的提名权的,但很遗憾,他这个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副手本身却没有这个权力。

有关提名信应该怎么写,陈慕武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那么查德威克就更是连嫁都没嫁出去的未出阁的小姑娘。

对方帮不了他的忙,陈慕武只能放下自己想去做的事情,离开卡文迪许实验室,去找获过奖也提过名的别人问问这件事。

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和陈慕武关系好的人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没能被提过名也没有提名过的诺贝尔奖绝缘者。

老师卢瑟福还在新西兰,于是现如今在整个实验室里,只有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并且曾经有过提名经验的人,那就是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斯顿教授。

也正是因为去年的一次跟阿斯顿的交流过后,陈慕武才产生了也给诺贝尔奖那边提名的想法。

只不过他当初想要提名的不是物理学奖也不是化学奖,而是文学奖,提名的对象自然就是和他们老陈家沾亲带故沾点关系的鲁迅先生。

为了谨慎起见,也为了表示对前辈长辈的尊重,当时的陈慕武并没有贸然就去做这件事,而是先给国内写信询问了一番当事人的意见。

其实新年过后他就收到了鲁迅的回信,但是当时因为年关将至,实验室里积攒下来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让陈慕武只能暂时把提名这件事情搁置了起来,于是一直就拖到了现在。

可能真就是像当时陈慕武给鲁迅写信时所设想的那样,鲁迅在回信里还是表现出了些许对这个外国人的奖的抵触情绪,谦虚地表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好,可能并没有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能力。

不过,就像是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定会和原来的历史轨迹发生偏差之外,鲁迅先生写给陈慕武的这篇回信,也和当初的那封回信有所不同。

实际上,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当中,鲁迅也是在今年第一次接触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事宜。

那个时候,提名他的人当然不是陈慕武,而是之前曾经提到过的斯文·赫定,在中囯的土地上横行霸道的瑞典“探险家”。

喜欢和西洋人还有东洋人交往,是现在中囯国内一些较有文化的人的通病。

斯文·赫定作为西洋人,而且还很难得地醉心于对中囯文化中囯历史的“研究”,自然更是会受到文人墨客们的追捧。

因为鲁迅的名号越来越响,就算是“考古学家”斯文·赫定也听闻过其大名,并因为感兴趣而深入了解过鲁迅在文学上面的成就和影响。

只享受中囯人吹捧但是不做些实事可不行,于是斯文·赫定就想着把鲁迅给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至于他最终能不能得奖两说,但总归也算是为中囯文化的推广出过一份力,是不是?

于是斯文·赫定就把这件事情和那位写过《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刘半农商量,刘半农没有深思,只是替能够被提名诺奖的鲁迅而感到高兴。

诺贝尔奖的名号在中囯很是响亮的原因,是因为曾经到访过中囯的一文一理两位得主,泰戈尔和爱因斯坦。

有文化的人可能会稍微去了解一下,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可是在市井百姓们的谈资当中,他们对诺贝尔奖了一种浅显的见识的是,只要能拿到这个奖,就能立刻获得瑞典王国颁发的八万块大洋的奖金。

斯文·赫定找到了刘半农,刘半农又找到了鲁迅的学生台静农,让这个学生去写信询问鲁迅先生对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见。

台静农是九月十七号写的信,在同月的二十五号,收到信不久的鲁迅先生就给他写了回复。

鲁迅在回信中先是感谢了斯文·赫定对他和对中囯的好意,然后话锋一转,又婉转拒绝了。

他认为自己“不配”拿到“诺贝尔赏金”,梁启超也不行,“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鲁迅还举了他翻译的那本《小约翰》的例子,说自己绝对写不出来这种书,但是原著的作者f望·蔼覃(今译名为弗雷德里克·凡·伊登)却没得到诺贝尔奖。

鲁迅在这封回信里还说,他觉得“中囯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囯人的虚荣心”。

鲁迅在心中的这段话,可能犯了一个经验主义错误。

他只去过本留学,并没有去西方的欧洲和美洲走过一趟。

鲁迅身边结识的西洋人,基本上都是在邶京和仩海。

而他又因为在中囯文坛的地位,让这些来到中囯的西洋人也对他很是尊敬。

所以这才使鲁迅觉得瑞典人会出于对中囯人的同情,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自己。

可真正生活在欧美的西洋人,眼中哪里有什么对中囯人的同情?

在他们眼里更多的是嫌弃和蔑视,中囯人的形象是唐人街的脏乱差,是留着胡子一脸邪恶相的傅满洲。

得亏瑞典出了一个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王子,并且还在1926年亲自横跨欧亚大陆到中囯访问了一遭,这才让同属瑞典的斯文·赫定在第二年有了提名鲁迅去参评诺贝尔奖的想法。

如果没有瑞典王储访华这件事,鬼才会把可能获得八万块大洋的机会拱手相让。

当然,如果在信中一丁点儿讽刺的段落都没有出现的话,那就不太像鲁迅先生的风格。

于是他又在这封回信当中加了这么一段,“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先生担心的是,如果自己获奖之后,再写东西就会变成“翰林文字”。